咸安红色记忆
党领导的咸宁抗日游击武装打响
鄂南抗日游击战争第一枪
根据中共湖北省委指示精神,1938年7月从武汉回到家乡咸宁柏墩的何功伟,在大力发展党组织,组建中共柏墩支部的同时,即着手建立人民抗日武装。他派人到西岭挂榜山一带动员组织当地农民参加抗日队伍,抗击日寇,保家卫国。随后利用搜集到的枪支,在垅口冯的太尉庙建立咸宁农民抗日自卫队,有40多人,10多条枪。与此同时,何功伟、雷同还组织党员干部、自卫队员在西岭挂榜山的茂密丛林中进行军事训练,为即将开始的抗日游击战争作必要准备。
佐证材料
1938年8月中旬,中共鄂南特委在柏墩中田畈召开咸宁县党员会议,决定扩大抗日武装,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确定当地名绅何寰桢为重点争取对象。何寰桢是柏墩中田畈村人,柏墩一带很有名气的士绅,教过书,当过校长,也当过联保主任,大革命时期还担任过柏墩保安团长,有军事斗争经验,在旧军人中有号召力。抗战爆发后,何寰桢经常流露出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其儿子何功国、女儿何桂仙都参加共产党,他也没有表示反对。争取何寰桢加入统一战线,联合抗日,意义和影响十分重大。何功伟多次上门,向何寰桢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主张,动员其以民族大义为重,出面联合组织抗日队伍,共同抗击日军,何被共产党人不计前嫌的诚恳态度和抗日决心所感动,同意出面和共产党联合组织抗日队伍,共赴国难。
何功伟领导打响鄂南抗日游击战争第一枪的地方——挂榜山
10月,咸宁党组织在农民抗日自卫队的基础上,组建一支300余人的抗日武装队伍,番号为“咸宁县国民自卫第二大队”,何寰桢任大队长,雷同任大队指导员。大队拥有机枪3挺、步枪300余支。下辖3个中队,以原咸宁农民抗日自卫队为第一中队,刘祚江任中队长,雷同兼任指导员;以县政府警卫队为第二中队,钱远榕任中队长,钱远镜任指导员;以原县保安团的一个中队为第三中队,刘克林(孝感人)任中队长,何功国任指导员。大队部和第一中队驻挂榜山的大宕坪,第二中队驻马桥钱庄,第三中队驻白沙桥附近。全大队共有300余人枪,其中有3挺重机枪。
1938年10月29日,咸宁县城沦陷。当天,何功伟、何寰桢、何功国、何功济等人率领咸宁县国民自卫第二大队登上挂榜山(雷同因故迟到两天),以挂榜山为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
鄂南抗日游击战争第一枪遗址——挂榜山东南麓鸣水泉旁的山头
11月初的一天,驻扎在柏墩据点的一个日军小分队从柏墩出发,朝挂榜山下的鸣水泉方向大摇大摆地走来。第二大队哨兵发现敌情,立即赶往大队部报告。何功伟、何寰桢、雷同紧急磋商后,决定袭击这股敌人。他们将队伍埋伏在鸡冠亭西南坡,利用一块巨大的岩石作掩体,居高临下。战斗打响前,何功伟号召大家英勇杀敌,为死难同胞报仇。敌人刚一进入伏击圈,大队长何寰桢下令:“打!”一排排复仇的子弹直向日军呼啸而去,山谷里顿时枪声大作。日军被这实如其来的猛烈袭击打昏了头,慌作一团,盲目放几枪后,便带着同伴的尸体和伤员狼狈逃回柏墩据点。战斗仅持续十多分钟,毙敌2名,伤敌数人。此战虽未达到全歼敌人的预期目标,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打响了鄂南抗日第一枪,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县军民的抗日斗志,坚定了人们的抗战信念,对推动咸宁乃至整个鄂南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联合出品:咸安区融媒体中心、咸安区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