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安红色记忆⑩】叶挺独立团在北伐汀泗桥战役中的历史作用

咸安红色记忆


叶挺独立团在北伐汀泗桥战役中的历史作用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声中在广州誓师北伐。

咸宁负山面湖,为古湘鄂走廊,历为“通黔粤之要途”“武鄂之前屏”。粤汉铁路通车后,北伐军欲取武昌,必先攻占咸宁。担负主攻咸宁任务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与其它军比较,共产党员占有较大比例,而下属的叶挺独立团更是第一支由共产党直接领导,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组成的革命武装。独立团部建有党支部,团直属队和营、连均建有党小组,这在当时的军事组织中绝无仅有。叶挺曾对部下说:“我们是人民的武装,又是北伐的先锋。我们不但代表广东革命军,而且代表了中国共产党。”



1926年8月22日,国民革命军西路北伐部队结束湖南战事,进入湖北境内,进逼军事重镇咸宁县汀泗桥,并由第四军担任主攻任务。

8月23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通城截获吴佩孚密电,得知吴佩孚正亲率大军南下。军部判断由通城向羊楼司退却之敌,必沿铁路线北退。于是决定向中伙铺急进,占领铁路,断敌归路,并乘吴佩孚大军未到之前攻占汀泗桥。

8月24日,独立团从通城出发,经崇阳,于25日占领中伙铺车站,控制了粤汉铁路,截断羊楼司、蒲圻县城方面敌人的退路。

8月25日晚,第四军司令部发出26日进攻汀泗桥的命令。命令第十二师与第十师一部为左翼,沿铁路两侧向汀泗桥西面及西北方向迂回进攻;第十二师第三十六团和第十师一部为右翼,向古塘角至张兴国一线出击。左、右两翼对吴军进行包围合击。独立团为预备队。


8月26日拂晓,第四军各部按命令分三路出击。26日10时30分,第十二师第三十五团第二营第五连(尖刀连)行至距汀泗桥3.5公里之高槠山处,与吴军右翼警戒部队交火,双方激战两小时,吴军退守至铁路桥东塔垴山,以火力封锁桥面。第三十五团前进受阻,两军形成隔河对峙状态。

战事胶着,吴佩孚援军即将到达,形势对北伐军极为不利。军部决定速战速决,扭转被动局面。

叶挺通过调查,得知有条人迹罕至的山间小道可绕道直达汀泗桥背后的古塘角。他立即下令全团吃饭、休息待命。自己则去军部提出绕道袭击,出奇制敌的作战方案。根据叶挺建议,军部作出“全线夜袭,突破敌军高山阵地和绕道至古塘角攻敌背后”的作战方案,并由独立团担当绕道袭击吴军的任务。独立团接到任务后,党支部在营、连、排进行政治动员,号召党、团员不怕牺牲,冲锋在前,确保战斗的胜利。

27日拂晓,第四军军部下达总攻命令。顿时汀泗河西岸号声突起,杀声震天。6时许,吴军东南阵地为第二十九团、第三十六团占领。第三十团经数次冲锋,亦夺得塔垴山吴军阵地。7时许,第三十五团一部强渡汀泗河,一部冲过铁路桥扑向吴军阵地。此时,独立团已到达古塘角;吴军开始溃退。在北伐军凌厉攻势下,吴军腹背受敌,全线崩溃,向咸宁方向逃窜。


独立团占领汀泗桥镇东北的古塘角后,见汀泗桥溃退之吴军向咸宁方向蜂拥逃窜,当即下令追击。追击途中,叶挺接到师长张发奎派骑兵通信员送来一封加急信,要独立团追击不得超过15里。

此刻吴军已是风声鹤唳,狼狈不堪。沿途都有掉队的伤兵和丢弃的枪支及军用品、文件等物。叶挺据此判断,前方吴军不可能设有埋伏,况且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决定不顾命令,继续追击北逃之吴军。他当即下令由特别大队和机枪连在铁路两侧布防,第二营担负主攻任务。自己则率第一、第三营跟进。第二营接受主攻任务后,立即进行战前动员,要求全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务必冲锋在前,誓死完成任务。随着一声进攻令下,担负掩护任务的6挺重机枪及轻机枪一齐开火。第二营战士冒着弹雨,前仆后继,冲过铁路桥,占领桥北吴军阵地。叶挺则率第一、第三营,冲过铁路桥,向东南、西南方向全线出击。在独立团猛烈攻势下,吴军溃不成军,向贺胜桥方向逃窜。



8月27日上午11时,独立团占领咸宁城。叶挺独立团抓住稍纵即失的战机,攻取咸宁县城,使北伐军和咸宁县城的人民避免了损失和牺牲;为国民革命军夺取了一个很好的前哨阵地和集结地,有效阻止了吴佩孚的反扑,为国民革命军争取了宝贵的休整和组织贺胜桥战役的时间;国民革命军代军长陈可钰称赞叶挺“具有军事天才,能见机进取”。

在“北伐”的咸宁战事中,独立团与兄弟部队第二十八团、第二十九团、第三十团、第三十五团、第三十六团并肩作战,勇猛顽强,一举击溃吴佩孚主力,为北伐胜利奠定了基础,蜚声海内外,永载史册。(咸安区史志研究中心 黄玲供稿)


联合出品:咸安区融媒体中心、咸安区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