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就是速度、效率就是生命,“时间账户”的收支管理,考验着每个奋斗者的智慧。以“今天再晚也是早”的自觉把握当下,用“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清醒只争朝夕。
新春伊始,湖北发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动员令,全省各地开足马力忙生产,奋力冲刺“开门红”。起步加速、开局冲刺,体现的是“抢”的意识、“拼”的精神、“干”的劲头,传递的是一种“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
“今天”和“明天”,“早”与“晚”,不仅是时间刻度,更被赋予了丰富的哲学意蕴和情感寄托。谈及“今天”和“明天”,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脍炙人口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一首诗七次提到“明日”,实则告诫人们要珍惜“今日”,今日事今日毕,不要拖到明日,白白蹉跎了岁月。理解“早”与“晚”,不妨重温一下“寒号鸟”的寓言故事。冬天快到了,喜鹊忙着做窝,寒号鸟却日日贪玩,得过且过。等到寒冬来临,最终冻死在崖缝中。这则故事警示人们:“早”一点未雨绸缪,才能避免为时已“晚”的恶果。
时间经济学认为:今天的24小时价值远超明天的24小时。从今天到明天,不仅仅是日期的变化,更深层地,它反映了一种心态的转变——从“现在进行时”的积极主动,到“将来完成时”的拖延心态。把“明天”当作拖延的借口,拖延的成本将呈指数级增长,轻则影响工作效率、产出低质成果,重则导致机遇流失、发展滞后,最终影响事业发展大局。因为懒政怠政的“拖延症”,导致资金沉淀、土地闲置、重大项目“落空”、产业发展受阻的案例并不鲜见,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是一种奋进的精神和状态,警示人们时间和效率的重要性。当下,仍有不少人习惯于“明天再说”,干事情总是“慢半拍”,把“时间还早”当口头禅,开展工作缺乏计划性和预见性,干事情就像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等到新老任务堆积到一起又开始手忙脚乱、叫苦不迭。那些以“还早”“不急”自我安慰的干部,那些面对发展机遇仍“闲庭信步”的工作作风,是严重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的表现,他们并非不知道时间紧、任务重,依然在职责使命面前偷懒耍滑,换来的只是一时的轻松和安逸,辜负的却是组织的信任、群众的期望。
时间就是速度、效率就是生命,“时间账户”的收支管理,考验着每个奋斗者的智慧。丢掉拖延懈怠的心态、按部就班的状态、消极被动的姿态,增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一日不为、三日不安”的责任感,克服“拖延症”,争当“急先锋”,以“今天再晚也是早”的自觉把握当下,用“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清醒只争朝夕。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方焱 责编:聂国力 编审:徐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