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风薪火相传!认识一下这户全国最美家庭

在李光铎心中,家风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心灵,塑造人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人。

言传身教,文明家风代代相传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李光铎认为,家风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仁爱孝悌塑造的结果,是世代相传的诗礼传家、孝道传家,是勤耕苦读、言传身教、严谨治家。

李光铎于1949年出生于咸安区官埠桥镇郭李湾,父母都是勤劳朴实的农民,虽然没有受到多少教育,但受其父辈影响,做人通情达礼,治家言传身教。

“在那艰苦的岁月里,父母节衣缩食送我去读书,父亲还常常给我讲古人的励志故事,激励我认真读书。”李光铎说,虽然由于社会原因,高中未读完他就“上山下乡”了,但他始终牢记父母的嘱托,从来没有放弃学习,一有空就读书,从不松懈。通过自学取得大学文凭,从一名普通民办教师先被选到咸安区教育局工作,后被选调到区委党校从事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工作近三十年直到退休。

受父母的影响,李光铎和妻子身体力行,勤奋工作,积极上进,不遗余力,同时崇尚学习、本分做人。到了他这一代,家中“比学习,比工作,学做人”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

家里没有人游手好闲,3个儿子都好学上进,在各自的岗位中发光发热。大儿子在深圳一直从事财务会计工作,通过学习取得高级会计师职称;二儿子在区建设局逐渐成长为土木工程技术骨干,多次参加全区重大基建项目的初审、评估及验收;三儿子在咸安区委宣传部从事理论宣传工作,勤勉敬业。

疾病缠身,七年完成《荣光满堂》

李光铎家庭良好家风的养成,得益于生他养他的这片肥沃土地。

“诗书济世长,忠厚传家久。”郭李湾是一个已有五百余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湾,李氏先祖告诫后人,要勤耕苦读,诚信守纪。几百年来,当地乡民遵从祖训,崇尚忠孝仁义,逐渐形成了“勤劳俭朴、开拓创新、团结友爱”的郭李精神,并代代相传。

2009年退休后,怀着对家乡郭李湾深厚的感情,65岁的李光铎觉得有必要在有生之年为家乡父老留下一点什么,于是萌发了个念头,就是写一本书来传承郭李湾良好的家风家训。

于是5年间,李光铎接连寻访了本村及周边村湾的100多位老人,将所听所见所想进行适当艺术加工处理后,再回头讲给村里老人听,直到大家都觉得合情合理这才罢休。为了确保作品的可靠性,他还多次到市、区图书馆查阅地方方志,收集第一手资料。

“那几年,父亲的病情日渐严重。”李光铎的三儿子李伟说,父亲在2006年就患有帕金森综合症,手脚经常不由自主地发抖,日常生活有时不能自理。冬天病情还会加重,经常晚上无法入睡,常年需要药物维持,严重时还会有生命危险。

“书不出版,死不瞑目!”虽然饱受病痛折磨,难受的时候就好像有千万只蚂蚁在骨头缝里钻,但是一想到家乡父老的期望,一想到他自己的初衷,李光铎老人一次次说服自己,一次次重新振作起来。

30余万字,1600多个日日夜夜,70多厘米厚的草稿,14次全面校对,2次生命垂危仍不放弃,终于编辑整理成了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全面反映家乡发展变化、讴歌家乡优秀人物、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两本书——《荣光满堂》上篇和中篇。

小家大爱,微光聚力生生不息

“希望大家能将郭李精神不断地传承下去。”为了鼓励郭李子孙发奋读书,李光铎将《荣光满堂》上篇和中篇的售书款2.53万元,以及关部门单位赞助和个人捐资的7000元,全部注入郭李教育基金会。

在李光铎眼中,郭李湾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新中国成立后更是走出100多名大学生和研究生,成了远近闻名的“状元村”。他希望通过教育基金会,造福更多的郭李湾学子。

“这些钱全部作为郭李教育基金会启动资金,由专人负责管理,并每年公布开支情况。”李伟介绍,郭李教育基金会是在广大村民的提议下成立的,规定郭李学子考上研究生奖励1000元,考上一本大学奖励800元,考上二本大学奖励500元,其他大学(含高职)奖励300元。

“从小我的父母教育我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李光铎说,印象中自己的父母乐于助人,总是热心为乡亲和集体做事,曾经义务为村庄修了几里长的机耕路,无数次帮助左邻右舍。这些小家大爱,已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并付诸行动中。

为了让后人继续传承良好的家风家训,李光铎还给后人留下一道“作业”——《荣光满堂》有了上篇和中篇,下篇由谁接力完成?

“我是在一个有着良好家风的大家族和小家庭双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也希望良好的家风能够继续被后人书写和传承。”李光铎满怀期待地说。

来源:掌上咸宁

编辑:余娅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