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勇的“官一”梦

云上咸安报道(记者:余娅敏 通讯员:李茂林 刘城)10月,丰收的季节。看着村里一天天的变化,徐勇暗自在心里自豪了一把。

作为土生土长的官埠村人,他可能也未曾想到自己会成为改变家乡的主力军。

1978年,徐勇出生在官埠村一户普通农户家,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太穷了,家里兄弟三人,父母每天做得累死累活,日子也不好过。”懂事的徐勇看在眼里,心疼父母。那会征兵的好消息传来,在表伯的鼓励下,正在读高二的徐勇积极应征入伍。

两年的军营生活一晃就结束了,南下打工成了徐勇最初的选择。

“坐上去广州的火车,感觉就像许了个脱贫愿望。”徐勇笑着说。

在广州这个繁华都市里,拿着退伍证,徐勇很快找到了谋生的途径。“刚去的时候是做大排档,生活的转机还是在后来的啤酒销售上,3年差不多赚了30万左右,那个时候这算很大一笔钱了。”

但生活并没有一直眷顾徐勇,拿着这笔钱,他把老家的房子进行了翻修,还贷款在东莞开了一家湘菜馆,不料由于经营不善,餐馆很快就关门了,自己的积蓄也赔了个精光。负债回家后,他不甘心,又跟亲戚一起东拼西凑30多万,在当地办起了竹帘加工厂,这一次,又赔了。接连的创业失败让徐勇很受打击。

止步不前还是勇往直前?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徐勇很是彷徨。

“打赤脚不怕穿鞋的,最后我就是这样劝自己的,反正已经失败这么多次了,我也不怕。”凭着这股子倔强,徐勇硬是和生活“杠”上了,他开始做房地产,在这个行业里,他做得顺风顺水,短短三年时间,就赚了个满钵,成了村里有名的千万富翁。

村里的支书年纪大了,村里的发展也需要一个得力的人来推进。2012年,在当地镇政府和老村支书的邀约下,徐勇回到了官埠村,被推选为村主任。2014年11月被高票推选为村支部书记。

“刚到村里工作那会,有位老党员说了一句话,对我触动还是很大的,他说这些年官埠桥镇变化挺大的,村里倒是一包水泥没见到。”说者轻,落话重。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徐勇的心,他一头扎进家乡的建设中。

穷则思变,穷村怎么蜕变?首先党员得带头。徐勇跟村干部深入交流讨论后,大家得出一致意见:首先把党支部建得坚强有力,同时也要发挥没有在村两委任职的无职党员作用,充分调动每一名党员的积极性,让所有党员都能参与本村事务。这一招还真管用,无论是环境卫生监督,还是邻里纠纷调解,只要和群众有关的事,党员们都尽心去干。虽然担子越来越重了,但村里的党群关系也变得越来越亲密,村里发展的后劲也越来越足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打造村湾建设,徐勇首先拿自家村组做示范。“我大哥听说后,第一个报名,拿了十万元支持我们工作,头开好了,也就打消了其他村民的顾虑。”如今,走进官埠村各个村组,桃红柳绿、粉墙黛瓦,运动设施、路灯照明、小游园一应俱全,令人陶醉的乡村美景以及充满农家气息的乡土风味扑面而来。“就算拿城里碧桂园的房子来换,我也不乐意,这环境住得舒服。”正在挖藕的李大爷打趣说道。在徐勇看来,能为村民做点实事才是他觉得最幸福的事。

6年来,他筹集项目资金3000万,新建了官埠村集贸市场、休闲广场、拓宽刷黑主干道10km、大力推进美丽村湾建设和集镇下水道建设、解决6个村组的饮水难问题......

一桩桩实事的推进,不仅仅是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努力,更是全村村民的殷切希望和重托。

如今的官埠村,300余亩光谱农业区、50余亩农民自采区、休闲清吧街、15000㎡养殖基地、700余亩茶叶基地......“十区+两街+三基地”的建设初具雏形。

“就希望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吧,像我做的第一个项目‘官一’一样,官埠村一直拿第一!”

从走出农村到大城市,再回到自己的乡村,徐勇找到了自己心中的方向。

编辑:钱维佳

责编:施秀芳


(作者:咸安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