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文库》阅读推广第100期:阮程

《复兴文库》阅读推广人第100期

朗读者:阮程

节选·第二编第七卷

《抗战以来的武汉大学》

(一九四一年一月十日)

王星拱

一、珞珈山时代

自芦沟桥的炮声震惊了珞珈山以后,本校师生无不懔于国难的严重,而肩荷着抗战与建国的两重使命。所以当时珞珈山周遭的气氛,特别显示出紧张,活跃。不过紧张中却含有充分的理智,活跃并不曾无谓的骚动。因此,师生间除在不影响课业的原则下,做些切实有效的抗战工作外,一向特有的读书精神,仍未尝减削,自是一件可喜的事。

那时本校所进行的抗战工作,可分以下三个方面来简单叙述:一、学校方面。办理各种战时工作训练班,限令学生参加受训;二、教职员方面。首先成立教职员战时服务干事会,内分机械修造、电信交通、土木工程、医药救护、防毒宣传、妇女工作、食粮管理等九组。其次,成立教职员射击会,学习打靶。再次,慰劳伤兵。每人照飞机捐额扣薪,捐制棉衣分送各后方医院。再次,献金。除由各教职员眷属自由捐献全部金饰外,每人以一个月实得薪额购置救国公债;三、学生方面,成立各种有关抗战的座谈会,研究会,发行各种抗战刊物画报,利用假期街头演讲,表演抗战戏剧等。

毕竟日人“三月灭华”的口号,全是梦中的呓语。开战后半年多,东湖水涯,珞珈山顶,弦歌的声浪,依然随时随地可以听到。他如校中教学上的设置种种,那时固拥有五个学院-文理法工农,十五个学系,七百九十余名学生,所需要添置的图书仪器很多,乃因邻近武汉,与海外交通,尚称便利的原故,供应上还不成问题。后来日人毒计,想毁灭我文化,遂到处派机摧毁我文化机关。珞珈山的领空,也时常发现它们的阴影,但每过一次,只平添了我们无限的敌忾和仇恨,从没有遭遇过损失。就当时国内一般的大学情况来说,那个时代的珞珈山还比较幸运,还不失为青年读书的好场所。

......

选自《复兴文库》第二编第七卷

第二册25-29页

(《教育杂志》第三十一卷

第一号,1941年1月10日)

下期阅读

敬请您的持续关注

(通讯员:阮新惠 王莹 编辑:方焱 责编:聂国力 编审:徐隽)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