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人物 | 曾晓玲:坚守三尺讲台 让每一朵花盛开

云上咸安报道 新征程上,教师如何做到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弘扬教育家精神?咸宁市实验学校曾晓玲作出了回答。她扎根基层教育,敬业爱岗,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认真教学,潜心钻研,用爱与智慧为学生点亮前行的灯塔,做陪伴学生成长的知心人。

一副眼镜,长长的头发披在肩上,说起话来轻声细语,极致温柔,她是无数学生心中那一抹最温暖的光。1998年,当21岁的曾晓玲第一次走上三尺讲台,她便秉承着“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关心每一个学习上、生活上有困难的孩子。

用耐心点燃“每一把火”

“如果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那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好老师,要自己活得有风度、有温度,还要去影响、去引导学生,教育的本质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曾晓玲坚信,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成长背景、性格特点和梦想追求。许多时候,她会细心观察,从学生的视角去理解他们的情绪与需求,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她不会急于给出答案或评判,而是先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共鸣,让学生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的力量,这种深层次的理解,让学生感到自己并不孤单,有勇气面对挑战,继续前行。

班上的小祺同学,家庭条件较为优越,因是贪玩的年龄,十分抵触家人给他报的各个培训班,曾晓玲与学生谈心了解后,通过多次家访与家长沟通,建议家长合理安排孩子课外活动时间,最终获得了家长的理解。同时,她多次与孩子沟通交流,讨论如何正确处理学习和家人关系等问题。最终,孩子明确了目标,减少了培训班数量,提高了学习效率,考入了理想的重点中学。

班上的小涛同学,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父亲忙于挣钱养家,父子交流少。小涛与同学关系很一般,成绩也不如人意。曾晓玲努力鼓励孩子与周围的人融洽相处,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愿望,带动孩子每天进步一点点,让孩子逐渐变得开朗上进。正是这强烈的责任心和对学生、家长的真心,得到了所有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学生们亲切地称呼她为“老师妈妈”。

学校之外,她还利用下班时间、电话、钉钉等方式对班上学生进行家访,询问他们的日常生活等情况。

用陪伴见证“每一份成长”

倾听,是心灵沟通的钥匙;理解,是情感共鸣的基石;陪伴,是内在治愈的良药。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同行人,曾晓玲脚踏实地、以身作则,坚持着自己的教育初心,陪伴学生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曾晓玲丝毫不敢怠慢。为此,她每天早早地来到学校,放学后,直到最后一名学生回家,她才放心离开。在教学业务上,曾晓玲充分领会课改的精神,在教学前就先学习了新的课程标准,把握住课改方向,制定好各科教学计划,认真细致地备好每一堂课,并精心设计板书和作业。课堂上,对学生循循善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对学生采取勤表扬、多表扬的方式,让学生愿意说、乐意说、想多说。作业上认真批改,发现错误及时让学生改正。做课程育人的知心人。

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教学路上执着求索,付出艰辛,也收获喜悦。多年来,曾晓玲所教班级成绩始终处于同年级前列。连年被评为集团学校“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获评咸安区“教坛新秀”荣誉称号;评选为咸安区“魅力教师”,在湖北省“寻找身边的美丽”征文活动中获一等奖;撰写的论文《倡导初中英语趣味教学》在国家级刊物《全国教育教学研究论文选刊》上发表;2023年,参评教学课件获咸安区中小学新型教与学模式应用实践竞赛活动一等奖,参与研究课题《初中学生语文课内外阅读提高与创新研究》完成结题。

二十六年风雨兼程,一路向阳。曾晓玲老师将继续带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以爱育人,做学生成长的知心人。

(融媒体记者:章琼丹 编辑:方焱 责编:聂国力 编审:徐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