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传唱独特乡韵 大幕乡“山歌民俗进万家”文明实践项目综述

云上咸安报道 山歌传颂乡情深,凝聚山乡人心连。山歌作为民间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一个地区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故人旧事,是维系乡情乡愁的精神纽带。近年来,大幕乡坚持“弘扬山歌文化,打响文化名片”的工作思路,传承保护山歌文化资源,打造能够展现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塑造新型农民形象的时代性民俗作品,以弘扬发展山歌文化,唱响大幕振兴曲。

传承保护,守住乡村文化魂

“梳个油头,洗个脸,梳拾打扮上街去,上街做生意,依呀啊哎嗨呀上街卖汤圆……”泉山口村的章奶奶今年已经89岁了,但唱起歌来仍然声音洪亮,中气十足,村民们都称她为“金嗓子”。据章奶奶介绍,山歌老一辈的人几乎都会唱,内容多是记录在田间地头劳作时的心情,或是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

大幕乡山歌历史悠久,曲目众多,淳朴的乡风民俗和神秘的神话传说孕育了大幕山歌的“五音六律”,但随着社会发展,年轻人喜好的转变,山歌民俗的传承发展也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断层”现象。

为此,大幕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组织志愿者开展了“山歌民俗进万家”文明实践项目,深入泉山口村、桃花尖村等各个村湾角落,通过走访山歌专业传承人,招募山歌传承志愿者,举办传承人评选评审活动,采集了大幕山歌特色山歌曲目“灯哪灯·打花鞭”和高腔戏、踩莲船、斗蚌壳等20余首,收集整理了大幕山歌的曲调、形式、唱法等丰富资料。并将传统艺人、退休干部、文艺爱好者等人员纳入到传承志愿者队伍之中,推动山歌传承队伍逐渐发展壮大。如今山歌传承志愿者已发展到300余人,精简汇编山歌节目并常态化开展文艺节目排练演出,逐步促成民间民众自信自觉的保护传承意识和行动。

活化利用,提振乡村精气神

在大幕乡背街小巷、文化广场、凉亭树荫等场所,时常飘出弘扬婚育新风、宣传国情国策的妙词佳音。这都得益于大幕乡一支特有的文艺宣讲队伍。作为文艺宣讲队的核心队员,唐望珍同队员们时常在一起探讨钻研发声细节、内容编排、练唱熟词等,同时结合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将排练舞台搬到了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村湾文化广场、树下凉亭等,宣讲内容不仅覆盖农村生活方方面面,演绎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创作出了《云秀大幕清风扬》《移风易俗三句半》等一批接地气、冒热气的代表作,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让传统山歌焕发新光彩,不仅要留住山歌里的文化记忆,还要赋予传统山歌时代内涵。为此,大幕乡充分发挥山歌文化的地域贴近性、内容通俗性等特点,组建起独具地域特色的文艺宣讲队,利用山歌“说、唱、跳、演”等一系列演绎形式,将晦涩难懂的理论文字改编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山歌唱词、舞蹈动作、短剧舞台,将老百姓的“听不懂、不愿听”转变为“喜欢听、记得住”,着力在提升宣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传播力上下功夫,将山歌民俗转化为思想教育的资源优势,真正实现用山歌文化让宣讲“实”起来、“热”起来、“活”起来。

传唱新韵,唱响文明协奏曲

在守住山歌文化根脉的同时,大幕乡也在不断探索山歌民俗的创新发展之路。

“我们每晚义务进行广场舞教学,制作的简易花鞭就摆在一旁,想跳的就可以直接加入。”据文化站站长陈娇霞介绍,队员们志愿到山上收集水竹子,并到街上购买胶带和彩带,同心协力制作了200余根简易花鞭棍,供群众使用,方便村民能够更快地参与进来,“我们邀请专业老师进行指导,专门简化舞蹈动作。”随着加入的群众日益增加,“灯哪灯·打花鞭”也在整条街道盛行开来。

每当夜幕降临,大幕乡便民服务大厅门前广场总是热闹非凡,大幕乡文艺队伍组织周边村民,唱响欢快活泼的歌声,踩着整齐划一的舞步,形成了一道乡村靓丽的风景线。

“天气好的时候每晚都来,山歌舞不仅简单易学,跳起来还非常好看,关键是还能运动身体。”住在常收街道的刘阿姨是这里的“常客”,过去沉迷于打麻将,自从开始跳舞,告别“赌桌”,刘阿姨开心地说,“既赢了心情,又赢得身体,双赢!”

山歌民舞的兴盛,不仅让老百姓践行更为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还让山歌民俗这张乡村“文化名片”更加闪亮。

2023年1月6日至8日,《荆楚同春—2023湖北卫视春节特别节目》栏目摄制组以《打花鞭·灯哪灯》为内容,到大幕乡境内拍摄取景,并于大年初一晚上进行了展播;同咸安区文化和旅游局合作录制的《灯哪灯·打花鞭》歌舞MV也在省、市、区各大平台传播;“美在传承——山歌民俗进万家”获评2023年度湖北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支持项目,推动大幕乡高腔戏入选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土文艺队伍携《灯哪灯》歌舞还在“2023年中国民生民歌节”活动中进行了展演。

山歌文化正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唤醒沉睡山区的文化活力。接下来,大幕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将继续壮大山歌传承队伍,完善健全山歌民俗传承阵地,打造新时代新型山歌文化,吸引更多人参与山歌民俗传承,打造IP,打响品牌。

(通讯员:许松明 吴赛 冯璐 编辑:董盈 责编:聂国力 编审:徐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