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画重点丨何以消烦暑,画中有清风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7月23日,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大暑。

大暑节气,热浪滚滚,万物如同被蒸煮,我国大部分地区迎来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但是,盛夏也有盛夏的乐趣。

大暑前后,土地湿润,天气炎热,农作物生长最快,草木郁郁葱葱,蚱蜢、蜻蜓、蟋蟀等昆虫也比较活跃,所以有些地方的人们在茶余饭后,还有以斗蟋蟀为乐的风俗,在虫鸣稻香中忘却烦忧。

暑意盛,“荷花入暮犹愁热”。在这闷热的时节,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让自己静心养性。

那么,古人是如何消暑纳凉的呢?

他们或泛舟湖上采莲弄荷,或走进高山观瀑,或置身凉亭饮酒品茗,或坐于树荫谈天说地……

沈阳故宫博物院副馆长于明霞介绍:“这幅《设色桐荫消夏图》,现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王建章创作于崇祯癸酉年。画面右侧水波涟漪,湖石半露。花石垒堤,竹栏曲回。一曲干高树独立堤边,枝丫斜伸,探出水面。两株高桐挺拔,翠色垂荫。石台上两贤士对坐,谈笑风生。不远处两侍童,一个恭敬举杯奉茶,另一个芭蕉树下扇火煮茶。玲珑的太湖石突兀直立,多彩的夏日花争奇斗艳。寥寥几笔,清凉之感跃于纸上。”

古人避暑消夏的生活方式,让今天的我们不禁陶醉在诗情画意的世界里。

小暑接大暑,大暑连三秋,大暑一到,也意味着离秋天越来越近了。唐代诗人元稹说“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这里的“林钟”是古乐十二律之一,随着律音响起,夏天(九夏)就要过去了。

古人的避暑方式诗意盎然,带领我们找寻自然和心灵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

往后的日子里,

愿你如夏,极尽荣华;

愿你念秋,静心从容;

愿你安康,美好相随。

(来源:新华网 编辑:章琼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