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刘英村的贴心“保姆”

云上咸安报道 有一道身影,整日穿梭于刘英村的乡间小道上,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联系群众,以真心服务群众。无论严寒或是酷暑,1000多个日夜里,那道身影,从未间断,他就是刘英村的贴心“保姆”张胜。近日,记者在咸安区人社局见到张胜时,他拿着一叠村民资料刚从村里返回,一会还要赶去市民之家帮助村民办理业务。

今年40岁的张胜,自2018年转业到咸安区人社局工作,在担任高桥镇刘英村驻村第一书记期间,他利用在部队学习掌握的技术和满腔热情,把工作当“家事”,把群众当“家人”,帮助村民化解了无数难题。

“小张,我家吊扇坏了,快来帮我修一下”“小张,我的药吃完了,麻烦你带我去镇上买点......”自担任刘英村驻村第一书记以来,无论大事小事,张胜都会在第一时间为村民解决。帮助残疾老人奔波办理低保、残疾证,为行动不便的村民送饭,带中风村民到市里买药,帮助村民修理电器、采买物资、干农活,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洗头、理发,这些事对他来说都是家常便饭。

“以前没有人帮我们销售农产品,有的放久了便坏掉了,现在好了,我们做好了就跟小张打电话,他不怕吃苦不怕累,对我们农民是全心全意。”一提到张胜,农户们感谢的话语总是说不完道不尽。

张胜刚到刘英村时,村里并不富裕甚至有些贫穷,作为村里第一书记,他想方设法提高农户收入。一次入户走访时,他了解到群众农产品存在滞销的现象,主动联系城区有购买需要的餐饮企业,一家一家地谈合作。每天早上6点,他挨家挨户收集新鲜蔬菜、鸡蛋等农产品,亲自配送到市、区餐馆,卖出的钱再亲自送回农户手里,有时数目不多,他会自己补贴一点凑个整数。

“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张胜总将这句话挂在嘴边,他这样说,也这样做。刘英村常住居民有50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孤寡老人,对于每位老人,张胜都像自己的亲人一样悉心照料。去年,村里的孤寡老人石则友突发中风卧病在床,吃喝住行都成难题,张胜听说之后第一时间去照顾,不辞风雨送了三个月的爱心午餐、帮忙倒大小便。在石则友有所好转后,他自费购买了一批鸭苗,让石则友在养病之余可以维持生计。类似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他自费给看不见的阿婆朱雨生送去生活物资,一直坚持到现在,只要有人轻轻推开家门,阿婆就知道:“是小张来了吗?”

面对群众,他真心实意解民忧、暖民心。面对困难,他迎难而上,敢于担当。去年暑期持续高温干旱,刘英村的1000多亩水稻将面临绝收,而该村抗旱水源全靠村里以北一处抽水泵站供给。这处泵站修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因年久失修,处于水下的一根2米多长的铁制管道已破损,失去了抽水灌溉功能。

得知消息的张胜,第一时间联系维修人员维修,经多方查看后,维修人员告知张胜,此处水泵因年久失修多处零件损坏,维修难度大,建议整体更换。可整体更换费用颇为不菲,同时,水泵还需要从外地调配,用时也比较长,干旱的农作物等得了这么久吗?这一刻,张胜陷入了沉思。

为了村民一年的辛勤不被辜负,张胜当即下定决定,自己干。随即,他跳入淤泥污水中检查设备,将每一处需要更换的零件用心记下,在五金店寻找可替换的配件,不到一天时间,他跑遍了城区大大小小的五金商店,终于找齐了配件。可同时,张胜却也病倒了。由于多次在淤泥污水中排查故障,张胜严重过敏,当晚就住进了医院。在医院里,他一边挂着吊瓶,脑子里还在构思水泵的维修思路。

第二天,刚从医院返回的张胜带着村干部继续抢修水泵,6天中,他们在淤泥污水中排查故障、反复调试,终于将管道成功更换,恢复了泵站抽水灌溉功能,让村里1000多亩稻田喝上了救命水。

“我担任十几年支书,见过的干部不计其数,但是能够像张胜这样全心全意、踏踏实实扎根基层,不求回报为群众办实事的干部,格外出色。”刘英村党支部书记刘细荣说。

“要绝对服从组织安排,不折不扣完成局党组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这句话张胜经常说,并实实在在用行动践行着。对于张胜来说,以村为家、“五天四夜”的驻村工作是常态,回想过去的两年,有曲折艰辛,更有喜悦和收获。他坚持发挥好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百姓装在心中、把困难踩在脚下,为他们解决力所能及的实事,当好一名贴心“保姆”。

(融媒体记者:刘正杰 通讯员:程欣 编辑:方焱  责编:聂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