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今年以来,湖北各地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压倒性任务来抓,守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实现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良好开局。
建立防返贫监测机制 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首要任务就是防返贫。作为湖北首批全域脱贫摘帽的重点县,宜昌市远安县探索建立了防返贫和新致贫的监测帮扶网络,从脱贫户、边缘户中选聘一批村级扶贫协管员,将入户走访掌握的信息反馈到驻村工作队。
宜昌市纪委监委驻长荣村“第一书记”吴江华:“他们更熟悉村民的情况,能够第一时间掌握村民家庭的一些困难,帮助我们驻村工作队更灵敏更及时地掌握第一手的情况。”
目前,湖北已在全省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乡村振兴局、发改委、民政等部门联动,开展集中排查整改,精准锁定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实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
易迁后扶 搬得出 稳得住 能致富
对于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户来说,既要搬得出、稳得住,还要能致富。在湖北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十堰市郧阳区青龙泉社区,配套建设的香菇产业基地、香菇交易市场,让4000多户易地搬迁户年均增收3万元;建在家门口的袜业扶贫工厂,也带动了就业1500人,月人均收入2500元。
十堰市郧阳区青龙泉社区居民邓夫成:“一年挣2万多块钱,觉得种香菇很有信心,生活过得也好了。”
湖北还出台14条硬核举措,持续发展基本产业、解决基本就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优化基层社区治理,确保易地扶贫搬迁换一方水土富一方人。
产业就业帮扶 筑牢脱贫根基
巩固脱贫成果,产业、就业帮扶是最直接、最长效的举措。在咸宁通城、十堰丹江口、黄冈蕲春、宜昌兴山、天门等地,或培育发展柑橘、白茶、金银花等特色产业,或建起综合产业扶贫园,带动脱贫人口增收。
咸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驻村工作队队长赵腾:“把这个产业打造好以后,让那些在外务工的人觉得家里有这个事业可做,不用出去打工了。”
除了就地就业,湖北还搭建好外出务工服务通道,今年全省已外出务工脱贫人口215.4万人,同比增加3.4%。今年,湖北继续选派1.77万名驻村第一书记和4.26万名驻村干部,组建1.2万支驻村工作队,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开拓拼搏。
来源:长江云
编辑:方 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