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上有这个表现,暗示肾出大事了!内吃3黑、外按2穴,悄悄养出“不老肾”

肾被称为是身体的“净化器”,它的重要性,想必不用多说大家也清楚了吧! 你别看肾脏功能如此强大,但实际上它非常脆弱,需要我们多加爱护。 这是因为肾脏是一个“忍耐力”极强的器官。它在生病之初,人们往往不会感觉到异样,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也不会受影响,等到你发现它出了问题时,肾脏早已受损严重。

当然,肾损伤的发生虽然隐匿,但也不是毫无症状。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表现,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从而避免更多的悲剧发生。

晨起2个表现,提醒你肾出大问题了 1、眼睑浮肿 睡前喝太多水或睡眠时间过长,都可能会导致眼睑或脸部轻微水肿,或是小腿等部位水肿,按压后能立马恢复,这都是正常现象。 但若是晨起时,经常出现眼睑浮肿或双腿、双脚水肿,且按压凹陷部位无法马上恢复的,则要考虑是不是肾脏出现问题了。

这是因为肾脏作为人体代谢水分的器官,一旦肾脏出现病症,就会导致水电解质调节功能受损,水分无法正常代谢,则易在体内积蓄,尤其是眼脸和下肢等部位。 2、不正常的排尿情况 尿液泡沫多 正常情况下,尿液里的确也会产生泡沫,但它数量少、个头也大,最关键的是泡沫会消失得很快。

但当你发现小便后,尿液表面漂浮着一层细小泡沫,且半个小时都不消失时,就要警惕是蛋白尿了。 这种情况多见于各种肾炎、糖尿病肾病和高血压引起的肾损伤,大意不得! 尿液颜色异常 健康的尿液多呈淡黄透亮,就像沏的第一遍淡茶水。

当然,它也会根据你喝水的量,颜色也会有深浅变化,这都是正常现象。

但若在没有明确原因,尿液颜色持续出现异常,如呈乳黄色伴有浑浊、灰白色如同淘米水状等,都要引起重视。 这很有可能是肾脏发出的求救信号,你别错过了! 排尿量忽多忽少 健康的成年人每天的排尿次数大约在4~6次,尿量约1500~2000毫升。 如果在喝水量几乎没有变化的前提下,尿量突然变多或变少,则要警惕是肾病的表现。

除此外,当你年龄小于60岁,且排除是孕妇和睡前喝水多的情况下,夜尿频繁也要注意。

一般来说,夜尿多与肾功能有关。 怎样才算“夜尿频繁”呢? 在这给大家一个参考标准:起夜次数超过2次,且排尿量大于500毫升。

看到这,大家也别慌!

正所谓“治不如防“,在一切还没到不可挽救之前,我们能做的就是”防“。

”防“的重点我们可以放在养肾上。最直接简单的养肾方式,莫过于“内调外养”。

接下来,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下如何“内调外养”达到养肾作用的吧~

内调吃3黑、外养按2穴,肾一天比一天好 根据中医五行及藏象理论,黑色主水、入肾。很多黑色的食物,都有益肾强肾之效。如黑米、黑豆、黑芝麻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好食物。

内调吃3黑:黑米、黑豆、黑芝麻

黑米:滋阴补肾  中医认为,黑米性平、味甘,入脾、胃经,有“滋阴补肾,健脾暖胃,明目活血”等功效。 想要达到益肾强肾效果,平时煮粥、煲饭时,不妨加点黑米。

营养推荐:“三黑粥” 做法:取黑米50克、黑豆20克,洗净后浸泡一晚;熬粥时再加15克黑芝麻一同熬煮;最后可按照个人口味,加入适量核桃仁、百合、冰糖等调味。

作用:滋阴补肾,益气补血,补肝明目。

黑豆:补肾益肝  黑豆补肾,尤其擅长治疗肾虚阴亏和肾气不足。其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盗汗和夜尿多。

但黑豆吃多了容易引起腹胀,这对肠胃不好或平时就容易胃胀的人来说,就最好不要吃了。

老人和小孩的消化能力也较成年人差,也不宜多吃。

营养推荐:黑豆汤 做法:取250克黑豆,洗净后入锅加水煮,等到汤汁黏稠、黑豆熟烂时,即可关火取食。 作用:补肾益肝,活血解毒,又可以利水下气。对于脾虚水肿的人,尤其是下肢水肿明显的人而言,尤为适合。

黑芝麻:补肾润燥  中医认为,黑芝麻味甘、性平,入肝经、肾经。 《本草经疏》认为:“胡麻(即黑芝麻),益脾胃,补肝肾之佳谷也。” 入秋后,吃点黑芝麻不仅有助益肝补肾,还有养血、润燥等作用。 但食欲不佳、大便稀的人,日常是不宜多吃黑芝麻的。

营养推荐:芝麻粥 做法:取黑芝麻6克先炒出香味备用;再取约30克大米洗净熬煮成粥,将熟之际加入黑芝麻,最后根据个人喜好加入适量白砂糖或蜂蜜。

作用:益肝补肾、润肠通便、滋阴润燥。

外养按2穴:肾俞穴、涌泉穴  肾俞穴:补肾要穴

肾俞穴,也是传说中的“腰眼”,位于人体第2腰椎棘突下,左右两指宽处。

常按揉有养肾气的作用,也有助缓解腰痛、疲劳、下肢肿胀等症状。

做法:临睡前,全身放松坐在床上,快速搓热手掌后,把手掌捂在肾俞穴上,同时双手反复按摩,至腰部有微热感为佳。

涌泉穴:温阳补肾要穴

涌泉穴,位于足心中央,脚掌前部1/3交界处。

它作为人体最低的穴位,按摩、热敷或熏洗此穴,有温阳补肾的作用,还能改善睡眠。

做法:临睡前,盘膝而坐,手掌搓热后紧握脚面,再用手心对搓涌泉穴,使其微微发热为宜。搓动时应不缓不急,略带节奏感。

来源:健康圈

湖北广电大健康发展中心图文编辑: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