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安红色记忆㊳】与三年自然灾害的斗争


咸安红色记忆


与三年自然灾害的斗争


1958年至1960年,全县连续三年发生严重旱情,其中尤以1959年旱情为甚。面临百年一遇的自然灾害,中共咸宁县委领导全县人民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旱斗争,将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1958年,正当旱稻杨花急需“打苞水”时,发生严重旱情。为抗旱夺丰收,全县动员8万劳力、32台抽水机、33台水轮泵、1000多部水车、16000余担水桶抗旱保苗。“让湖水上山,让河水倒流”,表达了在“大跃进”中全县人民抗灾夺丰收的豪情壮志。在抗旱斗争中,全县新开辟水源400多处。横沟桥公社的张公管理区用20天时间修起一条盘山12座,长达615公里的长渠,用水泵将水抽上山。双溪桥公社高铺管理区动员一万余人挑水保苗1600余亩。

1959年,一场百年罕见的大旱接踵而至。在7月2日至8月31日的两个月内,仅降雨22毫米,只相当于正常年景10%。9月上旬虽降雨63毫米,使旱情稍有缓解,但9月25日至10月30日又发生秋旱。36天内仅降雨7.2毫米,只相当于正常年景8%。时值夏秋之际,气温高,南阳风劲吹,连续晴热天气使旱地禾黄,稻田龟裂。全县绝大多数塘堰干枯,溪落断流。全县水稻受灾面积22.7万亩,占水稻面积70%。

为加强对抗旱工作领导,县委成立抗旱指挥部,各公社成立相应的抗旱组织。县委决定抽调310名机关干部组成抗旱工作队,分赴各公社协助抗旱工作。为了解决抗旱所需物资器材缺乏的问题,银行、信贷部门加大抗旱贷款力度,确保抗旱资金及时到位。至8月30日,县政府下拨抽水机96台,各机关支援抽水机25台。农机、生资、林业部门供应机械配件1.3万件,汽油2.7万公斤,柴油12.8万公斤,水车296乘,木材269立方米。银行信用社共发放抗旱贷款59.71万元,燃料补助费4万元。在抗灾夺丰收口号鼓舞下,各公社自力更生,不等不靠,全县2100多个生产队修理水车2648乘,新购水车538乘,抽水机536台,木材32立方米,汽、柴油13.12万公斤。

在县委“各行各业都来支援抗旱”的号召下,轻工业局组织木工1065人到抗旱第一线巡回服务。工业局抽调机械维修人员63人到水库、塘堰、湖区进行机械安装维修服务。交通运输部门固定汽车运送抗旱物资。医疗卫生部门抽调145名医务人员组成71个巡回医疗队,为抗旱群众防病治病。县直机关干部为支援抗旱斗争,临时实行半天工作、半天抗旱的制度,先后组织1665人次到农村参加抗旱斗争,并在罗家渡开挖渠道2000米。

为解决抗旱水源问题,各公社发动群众千方百计找水保苗。全县共拦河筑坝882处,灌溉面积21000亩。在无河可拦的地方,群众则挖泉眼,掏河垱,开挖渠道引水灌溉。全县共开挖渠道750公里,灌溉面积56000亩。此外还架设人工天桥832处,灌溉面积8880亩。在水源缺少的地方则组织群众划片包干,挑水抗旱。双溪公社李沛管理区在中稻杨花灌浆时刻提出“一瓢水、一碗谷”的口号,发动群众掏井28口,挖坑45处,保住了36亩中稻。

为了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在公社与公社、管理区与管理区、队与队之间还开展了共产主义大协作。全县有5个公社、65个生产大队、535个生产队之间开展了协作活动。有48台抽水机、876乘水车参加协作抗旱。协作采取受益分成或补偿损失的办法解决队与队之间有水源无劳力、有劳力无水源的矛盾。

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经过两个多月的抗旱斗争,基本保住了4.1万亩早稻,28万亩中稻也获得了70%的收成。

由于百日大旱给群众生活造成了很大困难,县委、县人委及时安排粮食166万公斤,下发救济款12万元,贷款13.46万元。供应牲猪、红糖、红枣、苡米等共计10万余公斤,帮助群众度荒。

联合出品:咸安区融媒体中心、咸安区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