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安红色记忆㉘】罗通在维持会长家养病


咸安红色记忆


罗通在维持会长家养病


1942年9月初,中共咸(宁)崇(阳)蒲(圻)中心县委书记、新四军五师14旅41团政委罗通患了严重的伤寒病。此时,正值谈傅刘战役之后不久,国民党川军王陵基部大举进攻我鄂南抗日民主根据地。新四军主力为避免“摩擦”,决定撤到江北,留下罗通、岳林率7个连的兵力,组成鄂南抗日游击指挥部,深入咸崇蒲山地,掩护新四军主力北撤,牵制顽敌的进攻,坚持敌后抗战。由于部队当时处在日伪顽敌夹击之中,每天要不断地行军作战。罗通整天在担架上颠簸,得不到休息、治疗,病日益加重。满头的青丝不几天就掉光了,人也瘦成皮包骨,眼见有性命之忧。


佐证材料


鄂南地方武装军事部长雷同建议把罗通送到柏墩“维持会”去养病。同志们对雷同建议感到惊讶,怀疑雷同是不是神经出了毛病,把新四军的领导人往“维持会”里面送,那不是自投罗网吗?经过雷同再三解释,同志们才放下心来,原来,柏墩“维持会”是一个“白皮红心”的组织,他们表面上替日本人“维持”秩序,暗地里却是帮助共产党、新四军抗日。1941年冬,雷同因武工队失利,曾在柏墩“维持会”里面呆了两个多月。

但是,此去毕竟是深入虎穴,为了确保罗通同志的安全,部队挑选了两名精明干练的连指导员做罗通的警卫员,携带两支手枪、两支冲锋枪,并配备足够的手榴弹,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雷同带着几名战士用担架把罗通抬到了日寇碉堡下的曹家井村,找到了柏墩维持会长黄子英。此人是个非党员,个子不高,一张嘴能说会道,社会上各方面的关系都能处理好。受党的委托,出面担任维持会的会长。雷同见到黄子英,指着担架上的人说:“这个人是我的朋友,得了伤寒病,我们是做买卖的,不便带着他,想把他放到你家里,等病养好后再来接他。”黄子英与雷同是同乡,他知道雷同的身份。从雷同的语气上,他猜到担架上的这位“朋友”的身份非同一般,黄子英深感肩上的份量,深思一下,充满信心地说:“你就放心吧,我用我的全家性命担保,一定把你的朋友照顾好。”

雷同对两名警卫员叮嘱了一番后便告辞走了。黄子英为安置罗通绞尽了脑汁。想来想去,觉得只有把罗通和两名警卫员安置在自己的家里最安全。因为自己是日本人信得过的“维持会长”,日本人一般是不会搜查他家的。他又想自己是在给日本人当差,不免要与日本鬼子来往,万一要是给日本人发现了,这可是全家人都要掉脑袋的事情。为了确保罗通三人的安全,他把他们安置在自己家的柴楼上。用一张床堵住通往里间的房门,并在间墙上贴满了“门神”像,每天送饭时就揭开蚊帐,推开间门。这样,呆了十多天,平安无事。


罗通养伤地旧址正面全景

罗通养伤时所住的房间


罗通在黄子英家,没过几天,高烧就退了,神志也清醒了,但身体未复原。

这天,罗通等三人正在谈论部队的去向,突然楼下传来一阵嘈杂的人声。他们仔细一听,原来是鬼子的声音。“不好!鬼子进屋来了。”罗通的警卫员推上子弹,揭开手榴弹盖,准备同鬼子拼命。罗通示意他们不要惊慌,等一下再说。果然,不一会儿,日本鬼子就从楼下走了。原来,日本鬼子不知从哪里得知有一位新四军的政委在柏墩一带养病的情报,派出大批鬼子挨村挨户地搜查。刚才一群鬼子是来找黄子英麻烦的。只听见黄子英不慌不忙地说:“鄙人维持的地方,老百姓都是大大的良民,如若在鄙人的地方查出了新四军,我愿任凭皇军处罚。”黄子英一面说一面递给日军小头目一条高级香烟。鬼子小头目乐得眉开眼笑,带着部下走了。黄子英提到嗓子眼的心回归了原位。

黄子英感到自家不安全,连夜把罗通等三人秘密转移到后山的苕窖棚里。山顶便是日军的碉堡,但鬼子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竟藏有新四军。

第二天,大队鬼子又包围了曹家井。他们昨天没有搜到人,很不甘心,今天又来杀回马枪,鬼子进村后,逼着黄子英把全村的老百姓召集起来训话:“谁要是交出新四军或说出新四军的下落,皇军大大的有赏,要是皇军从谁家搜出来新四军,就会统统的杀头。”其实,罗通在黄子英家养病的事,乡亲们都知道,虽然鬼子把刀架在乡亲们的脖子上要人,但乡亲们没有一人说见到过新四军的,鬼子见老百姓不肯交人,便分头到各家各户去搜,他们见到值钱的东西就拿,见到好吃的东西就抢,闹得鸡飞狗跳。鬼子在村里的暴行,藏在后山苕窖里的罗通等人看得清清楚楚,罗通的两个警卫员抑制不住满腔的怒火,提起枪就要冲下山去同鬼子拼命。罗通一把拉住他们说:“你们这样冒失地冲下山去,不但救不出群众,反而会害了群众。”鬼子在村子里连新四军的影子也没有找到,只得各自用枪挑着抢劫的财物撤走了。

风波平静之后,黄子英又偷偷送饭上山来了。罗通紧紧握住他的手说:“你受苦了!乡亲们受苦了!”又过了十来天,罗通的身体完全复原了,决定重返战场。临别时,罗通紧紧握住黄子英的手,无限深情地说道:“是咸宁的人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将永远记住人民的恩情。”

抗日胜利后,罗通将军一直同黄子英保持着联系,每次到鄂南来,总忘不了到柏墩去看望黄子英。

联合出品:咸安区融媒体中心、咸安区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