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靴的暖心“接力”

作者简介:王艳,女,湖北咸宁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文学爱好者。主要从事散文创作,部分作品在《咸宁日报》《星星文学》等报刊发表。

隆冬时节,冰天雪地、腊梅呈香,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光如期而至。为了保暖,我们在家里家外都穿上了靴子。所有的靴子中,最暖和最温情的是棉靴。棉靴柔软而吸汗,服贴更舒适。在我的记忆中,有“四双棉靴”最暖心,它们用软软的疼爱、浓浓的孝心、深深的留恋、殷殷的关怀,层层钩织、密密缝制,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别样的情怀。

“第一双棉靴”是外婆做的。从出生至十五岁,我穿着外婆缝制的“千层底”棉靴茁壮成长。外婆做棉靴的流程有点复杂,主要分为两部分:缝靴帮和纳靴底。缝靴帮有一个特殊的工序——粘“硬壳”,把废弃的破衣服和旧床单拆成布片,用刷子蘸面粉调制的面糊,将两块旧布粘在一起,在太阳底下平摊晾干,即成了“硬壳”。用剪刀照靴帮样式把“硬壳”剪好,“壳”下面用绒布垫底,上面铺一层厚棉花,再用灯芯绒作面布,最后用同色棉线固定并滚边,靴帮就完成了。纳靴底稍微麻烦些,先层层铺底,用白色新棉布铺第一层,旧布片铺第二层,干笋壳铺第三层,废棉布铺第四层,薄棉花铺第五层,厚绒布铺第六层,接着用新弹力布滚边并崩紧成形,最后用针穿白色“麻索”(小麻绳)简单固定,靴底就成样了。接下来是纳靴底工序,外婆一般是中午和晚上空闲时密密地缝,手戴着顶针,眼盯着靴底,旁边放着小夹钳,保持针脚距离二三毫米,一双靴子缝好需要半个月时间。“这双棉靴”,倾注了外婆对晚辈的无限疼爱。从我记事时起,她长年累月忙完家务就拿起针线,确保我们每年穿上新棉靴。随着年龄的增长,“外婆牌”棉靴的款式越来越新颖,颜色越来越大方,从亮丽的红色换成经典的黑色。伴随时光的流逝,外婆的满头乌发也被岁月“染成”了闪闪银丝。

“第二双棉靴”是我买的。上大学期间,周末闲着没事,我和同学合伙去汉正街批发小商品,通讯录、袜子、手套、明信片之类,用黑色大布袋装好,“偷偷”去周边的大学宿舍上门销售。这种售卖,一方面“实习”了市场营销知识,另一方面赚了些零花钱。两个周末忙下来,我们两人共赚八十四元钱,每人分得四十二元。拿着人生的“第一桶金”,我既兴奋又自豪,想表现一番,更想把钱用到刀刃上。想起父母平时节衣缩食供我上学,他们把大部分工资用于我的学习和生活;看到父亲冬天怕冷,母亲很少添新衣物,我果断决定把这笔钱用到他们身上。周末,我搭车去汉正街,买了三双猫猫靴,父母和我一人一双,花费了三十九元。肥肥胖胖的猫猫靴是熊猫造型,靴头有形象的眼睛、鼻子和嘴巴,特别可爱。当我把脚伸进靴里,感觉到不一般的暖和。放寒假回家,我欣喜地从背包里掏出萌萌的猫猫靴,双手捧给父母,他们心潮澎湃、热泪盈眶,急切穿上后,当天就没脱下来。

“第三双棉靴”是母亲缝的。我工作后,母亲也退休了。赋闲之时,织毛衣、做拖鞋、缝棉靴成为她茶余饭后的一种乐趣,她经常“一心二用”,一边看电视,一边做手工。这时的棉靴是“改良版”的,买现成的白色泡沫靴底,既防水又轻便,还减少了纳靴底的麻烦。母亲将破旧的呢子衣服、牛仔裤等厚实布料作靴帮面布,中间铺棉花,也像外婆一样粘些“硬壳”,用绒布托里,随后在泡沫底上铺棉花和厚绒布,用锥子和钩针牵引塑料线进行缝接。让我感动的是,母亲生病去世前两年,像有预兆一样,她不时拆旧衣服、买靴底,一共做了四十双不同码号的棉靴,全家每人八双。我当时“批评”她:“你做这么多靴没有用,泡沫靴底放几年就老化了,穿不了等于浪费”。母亲笑着说:“旧衣服放着就是废物,泡沫靴底一双两元,我能做就多做点,浪费不了多少钱。”母亲去世后,每当看到她存下来的两大箱棉靴,我不禁潸然泪下。为了让母亲的心血不白费,让棉靴体现应有的价值,她去世一周年后,我将部分棉靴送给叔叔、姨妈等亲戚,让母亲对家人的爱流淌得更广泛,让家人对她的留恋也镌刻得更深远。

“第四双棉靴”是吉阿姨送的。吉阿姨是好友小歌的母亲。四年前我去小歌家玩,看到门口鞋架上摆放着几双毛线钩织的棉靴,轻便的彩色牛筋靴底,既漂亮又防滑,我有点爱不释手。小歌母亲看出我的喜爱,说:“王艳,喜欢吗?喜欢我给你织几双,告诉我码号就行。”知道吉阿姨已进入古稀之年,不好意思麻烦她,我客气地回绝了。大约一个月后,小歌来到我家,将一个黑色袋子递给我,打开一看,是三双毛线钩织的漂亮棉靴。小歌说:“我妈妈那天偷偷量了你们一家三口的鞋底,估算了你们穿的码号。妈妈说了,你别客气,就把她当成姨妈,想穿棉靴跟她说……”小歌话未说完,我已经哽咽语塞了。四年来,吉阿姨为我家做了九双棉靴。一个月前,我准备去看看她,打电话给小歌,她没接,后来听小歌丈夫说,吉阿姨病了,比较严重。我听后鼻子一酸,眼角湿润,心中不停地默念:希望吉阿姨能吉人天相、逢凶化吉,早日恢复健康!我希望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都能穿上她亲手钩织的棉靴。

“四双棉靴”的暖心故事,如同接力棒,一棒接一棒,暖和了我的脚,感动了我的心,润泽了我的眼,让我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心胸开阔、开心生活。我希望能像故事中的长辈一样,用真诚和爱心温暖身边每一个人,温暖每一个与我同行的人,在播撒“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路上,努力用“寸草心”回报“三春晖”!

(作者:咸安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