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成就巡礼④】咸安学前教育的华丽“蜕变”

云上咸安报道(记者 伍伟 余娅敏 通讯员 左翠)铺满绿毯的操场上,滑滑梯、风火轮、跳绳等玩乐设备应有尽有;五彩的教学楼里,随处可见老师和孩子们亲手画的画作;本地特色的萝卜、植物经过教师与孩子的精巧构思形成了“餐厅角”“植物角”……12月17日上午,走进高桥镇中心幼儿园,恍若身处一座朴素又充满韵味的精致乡村园林,处处都是孩子享受乡村文化,欢快玩耍的痕迹。

谁也想象不到,这所幼儿园的教学楼两年前还是一个中规中矩的乡村小学模样。

高桥镇是咸安区偏远乡镇,适龄儿童学前教育曾经比较落后。全镇曾有两所幼儿园,一所公办一所民办。而公办的高桥镇中心幼儿园创办于2014年7月,原本旧址设在高桥镇一旧小学的校址上。“园区仅有两层砖混房,操场是水泥地,教学区和午休室是分开的,教学设备和玩乐设备都十分简陋……”该园园长周洁刚到任时对幼儿园的第一印象。

2018年5月,该园通过了新建幼儿园中央资金的立项批复。在旧园的后面新建标准幼儿园。2019年春,该院正式动工新建,12月建成投入使用。

如今,走进高桥镇中心幼儿园,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的幼儿园内,有六个教室和一个多功能厅。教室里教学区、游戏区、饮水区、寝区、卫生间分门别类,设施齐全。教室走廊外,“美工作品展”“疫情防控展”“户外活动展”“植物展”……一个个作品展示区域让人目不暇接。操场上,小班和中班的老师们,正带着孩子玩“跳房子”、“跳绳”、“滚风火轮”等游戏,孩子们或玩或跳,开心地笑着闹着。

“真想不到在乡下上学也能享受到城里孩子同样的好待遇呀!”高桥村村民老陈感慨地说。儿子和儿媳在外地打工,原本舍不得让孩子到镇幼儿园上学,如今这么好的条件,儿子也放心将孩子送了过来。现在将孙子寄在园里吃饭、午休,傍晚再接孩子回家。不仅自己时常可以见到孙子,儿子儿媳们外出打工也很安心。

高桥镇幼儿园的改变仅仅是咸安区学前教育的一个缩影。

曾经,咸安区的学前教育存在“两头短板”,公办幼儿园仅占全区总量24.5%,主要集中在城区,招生不堪重负;大量民办幼儿园“低小散”,设施落后、卫生消防存在隐患、自有校舍少,保教质量低。省等级园比例低,大部分农村幼儿园尚未创等级;幼儿师资存在学历低、培训率低、持证率低的“三低”现象;园网布局不配套与布点重叠问题突出。

“十三五”期间,咸安区启动并实施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大力推行游戏化教学、实施校车社会化运营、扩充教师队伍的保障机制、加强幼儿食品卫生巡查制、落实幼儿园内保门卫等等方式全面建立起覆盖城乡、管理有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如今,全区共有各类幼儿园115所,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覆盖率由25.2%提升至65.2%,入园率由85%提高至91.07%;全区新建公办幼儿园3所,改扩建公办幼儿园9所,总投入资金约6400万元,并配备了必要的幼教玩具、电教设备等。咸安区教育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规模不断扩大,幼儿园教师学历和资格持证上岗率逐步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改革创新学前教育。积极推进学前教育普及化、一体化、优质化。在保障广大适龄儿童“有园上”的同时,更加关注“好入园”、“入好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咸安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咸安教育还将加大财政投入和民间投资,大力发展公办及普惠性幼儿园,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投入,创新办园模式,通过联盟化、集团化办园,引入民间投资,增加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同时推行一体式发展,以城区带动农村,以优质带动薄弱,让更多农村孩子享受同城区孩子一样的优质学前教育资源。

编辑:陈妮娜

责编:施秀芳

(作者:咸安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