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咸宁报道(咸宁台记者: 朱微兮)“钟台之峰,下视群山,如走马,如驱羊,如滚波涛,如千万雄军旌旗鼓戈,鱼丽鹅鹳,升壇而指挥……”100多年前,咸宁人黄日升站在咸安区大幕乡钟台山之巅,以文字绘就这样一副惊心动魄的画面。
(今日的桃花观已人去楼空 门口“青山色淡妆岚翠,修竹荫浓带鸟声”字迹清晰可辨。)
25日,市政协干部王亲贤向记者透露了他的史料勾沉成果一一这篇百年前的千字文《游钟台山记》,作者黄日升全程记录春季与友人一道游览咸安区大幕乡钟台山的经过。作者时而写景,时而抒发情感,跌宕起伏,挥洒自如。今日读来,能直观感受百年前咸宁的人文风貌,颇有趣味。
(桃花观内)
《游钟台山记》刊于上海《学生》杂志1917年第4卷第10期。《学生》是上海商务印书馆创办的十大杂志之一。是供给中学生课外知识为主的刊物。主编有朱元善、杨贤江等,茅盾也曾为该刊写过大量稿件。市政协干部王亲贤从线上读书馆海淘时时得来一本。王亲贤曾任职咸宁市政协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流连史实考证,去年此时,也曾“淘”到一篇70多年私立汉阳训女中学学生写的咸宁游记。
(记者在钟台山附近找到的山洞,不知是否为文中的“桃花洞”)
记者查证得知:钟台山位于咸安区大幕乡桃花尖村(原名飞鸡村)南边4公里处,桃花尖主峰俨如含苞欲放的桃花,故名。又名钟台山。据清同治五年《咸宁县志》载:桃花尖“有石钟、石台,钟时自鸣。”钟台山因此得名。海拔511米,方圆3公里。
原文是繁体竖排两段,段落稍有调整,现以简体录出。
游钟台山记
——湖北咸宁县立高等小学三年生 黄日升
吾邑东南多山,而峰之高者,以钟台为最。灵秀瓌瑰,森罗万象。唐时李北海藏修于此,至今犹有石室遗址焉。余世居是山之麓,曾与有志之士登之。
今年春,余在县校,校中友人咸有往游之志。时三月三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观景不禁欣然。询于余,余以山之形势路程告友曰:“前人既留胜迹,我辈可不一登临乎?六七十里之程,方诸周游世界者,特咫尺耳。方今世界,不锻炼体力、振刷精神,何能任重致远?”相率请于先生,先生曰:“善!”于是易春服,整行列,秩序井然。
(钟台山)
出自东门,行里许,见农夫耕于野,妇女采桑歧路间,络绎不绝。我侪相谓曰:“田家虽乐,亦云苦耳。故人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信然!”过官埠桥,经数小村,道路宽而曲,港水湾环,萦绕如带。至于老蟹桥,有老农立道旁问曰:“先生将何之?”余告以踏青故事,其人不识,笑而去。至沈廖,腹空口渴,少憩,购饼饵食之,诸友已倦,问前途,余曰:“程仅及半耳。”皆缩颈吐舌有难色,余以往来习惯,不觉也。促诸友前行,入山口,地势渐高,路渐狭,崇山峻岭崎岖十余里,不易行。有憩于途者,余以勇劝,犹数息,乃至茶地铺,日已就暮。同人有宿焉之意,余曰:“不然,蔽舍距此不过二三里,郭君复唐、王君佐华距此尤近。”于是分三处宿,是日计行六十里。然路难,八十不啻焉。明晨,集于钟台山之麓,望山巅益近,层峦耸翠,高接云表。余导诸友缘飞岭以上,迂回曲折,路侧俯飞泉,过之殊畏怖。石级数十,诸友足惫甚,一休。如是休者又数十,遂陟乎钟台之峰。下视群山,如走马,如驱羊,如滚波涛,如千万雄军,旌旗鼓戈,鱼丽鹅鹳,升坛而指挥。远而潜山、相山,近而鸡子、凤凰等山,咸在肘下;北望扬子江与梁子湖,烟波洲渚,隐约可辨。山半有石镜一,光明如水,可以照人,友人相顾以嬉,谓不臻于斯,安知兹山之上有若是者耶!盘桓数时,始下山。下行易,惟不可望,恐欲坠,亦顿感苦足肚痛。越数百步,至桃花洞,即李公读书处也,惜年湮代远,惟见荒草蔓延,有令人不胜今昔之感,而文采风流,犹仿佛若在山间,为之景仰不置云。下有桃花观,羽客二人居焉,中奉木偶数座,左有李公神主,蘋藻之荐,岁时奉祀维谨。嗟乎!昔苏公游于赤壁,樊迟游于舞雩,一览风月之胜,一追杖履之欢,借彼名区,舒余素志,今岂异于古哉!日将午,先生曰:“距城遥,可以归矣!”遂与诸友循途而返。是行也,往返一百余里,为时三日。
(从山上远看桃花观)
余至校,尚觉游兴未已,回旋胸中,增无数唏嘘,生无数感触,因濡笔而为之记。
来源:云上咸宁
编辑:沈亚平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