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咸安报道(特约记者:胡剑芳 李星)大幕乡双垅村是全乡最大最偏远的一个村,由三村合并而成,有着23.76平方公里的面积,与周边7村相邻,与三县交界,点多线长面广,防控压力巨大。 对于咸安区政府办驻双垅村的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而言,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和复工复产,他们不惧风险、不计得失,在竹浪起舞和樱花浪漫中,用忠诚与担当书写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共同奏响一曲田园牧歌。
朱铁明:管理有度的战疫“老兵”
1月26日大年初二,朱铁明踏上了前往双垅村的征程,有着30多年党龄的他看来,组织安排他来双垄,实在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
朱铁明是一名“老乡镇”,曾在2003年就参与抗击“非典”疫情,有着丰富基层疫情防控经验的他,格外擅长做群众工作。
“土洋结合”是朱铁明的基本思路,但前提还是要严明防控队伍内部的纪律,在他的带头下,驻村工作队和乡、村两级干部严格实行了分餐制;所有会议都在室外进行,大家保持安全距离,不搞人员集中;所有工作人员都在村委会居住,每人各安排一间房,所有人自觉遵守防控纪律,确保了防控期间的自身安全。
朱铁明通过协调区直单位和社会团队,为村里筹来各类防控物资,同时广泛开展宣传,发动群众,召集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志愿者,组建起一支抗疫队伍。在15组罗家湾、13组双垅口分设值守点,随即实现全村的进出管控,各组之间则扎好篱笆,留出应急通道,安排志愿者守住出入口。
他还发起成立督查专班,每天两次全覆盖的巡逻,制止串门、聚集、打牌等行为,对全体村民实行体温监控,实现“户外不见人,路上不见车,组组无串门”。
明晰的制度得到了很好的执行。2月8日,在日常的温度检查中,双垅村2组武汉返乡人员出现疑似症状,后被列为临床诊断病例,工作组迅速行动,精准定位该病例的8名密切接触者,并进行集中隔离,最终,该名确诊病例安全顺利出院,其余密切接触者也相继解除隔离,一场风险消于无形。
邹建新:温暖人心的战疫“奇兵”
去年11月,邹建新被安排到双垅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年底,刚刚忙完精准扶贫工作的他原本打算携妻带儿回老家和父母一道,过个团圆年,但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他所有的计划,夫妻二人没有犹豫,安排好6岁的儿子后,各自奔赴防控一线。
重新回到双垅村的邹建新和3名同事一合计,立刻完成了由“扶贫工作队”到“防控工作队”的转型。在工作队建立了明确的规章制度和防控方案后,他意识到,要想让全体村民积极配合,务必要确保大家“坐得住”。
如何才能坐得住?
一方面,他身体力行,穿上防护服,戴上口罩,深入各村组摸底信息,进入值守点,参与一线执勤。向群众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倾听群众诉求。另一方面,他组织大家建起2个物资供应点,在外批量购置物资,由2名村干部担任配送员,开展定期配送,满足群众的物资供应,对就医买药的群众,坚持村医送医送药上门。
为了最大程度减少人员流动,邹建新坚持“红事延期办、白事极简办”,整个2月,该村共有3名老人过世,工作队虽然理解各家各户的悲痛,但仍然只允许以“足不出户”为准绳,在自家进行小范围的悼念。
有邻村的外孙闻讯而来,但最终都被阻隔在村外,为了防止他们返程带来不必要的流动风险,邹建新又安排专车,将他们一一送回。
悉心服务、坚守原则,邹建新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与配合。
朱万泽:率先垂范的战疫“尖兵”
大年三十,年夜饭还未上桌,家住咸安城区的双垅村支书朱万泽就踏上了回村之路。相比起温暖的小家,他更放不下村里的大家。自此,他召集村两委干部一道住进了村委会,和大家一起同吃同住。
“每当和家人视频的时候,眼泪都会掉下来,不是不想家,而是我如果不第一时间来到村里,工作队和群众说话时都没底气。”朱万泽说。
因为曾是养猪大户,朱万泽对传染病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在他看来,让村民们深刻理解疫情的严重性,对病毒不抱有侥幸心理极为重要。
大年初六,朱万泽接群众举报,得知该村18组有人聚众打牌,他迅速同几名工作队员一道,果断采取行动,驱散聚集人员并没收赌具,但当事人陈某却极为激动和抗拒,一度扬言要找举报群众的“麻烦”。
此外,陈某认为,现在还是过年期间,“玩玩”很正常,而且疫情未必会传入村里。
针对这种想法,朱万泽一边耐心与其做工作,不断介绍当前防控大局和疫情形势;另一方面晓之以情,动之以“法”,在他不厌其烦的耐心劝导下,几天后,陈某及其家属总算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主动向朱万泽诚心致歉,并主动做起该湾的宣传员和劝导员。
像这样“前期很不理解,后期主动帮忙”的村民,在朱万泽这里还有很多,而他,也总是以最宽容的心态,给予村民们极大的理解和帮助。
从疫情发生至今,双垅村得到了极为严密的阻隔,传染源被有效切断,未出现一起第二代病例。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在双垅村抗疫中,以建章立制管人,以政策宣传服人,干部垂范引人,督办严惩示人,正是这些源头活水,成为大山深处成功抗疫的典范,复工复产的榜样。
编辑:雷 茹
责编:聂国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