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咸宁国家级重点镇系列报道④汀泗桥:文化旅游相辉映

一座桥,印记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一条河,荡漾桨声灯影的故事;一条街,诉说百年商贾的繁华;一座山,记载铁血军魂的壮歌……

汀泗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走进汀泗桥,有听不完的历史故事,有看不够的精彩景致。

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融,文化与旅游融合,像一幅意味深长的画卷。

在这里,记者看到了全域旅游发展的新模式!

夯实基础,厚植旅游发展后劲

走进咸安区汀泗桥镇,一个个烫金的招牌令人眼前一亮。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重点乡镇、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湖北旅游名镇,湖北省卫生乡镇、湖北省文明乡镇、湖北省森林文化小镇……

“汀泗桥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发展旅游产业是实现富民强镇的不二之选。正因此,我们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和休闲农业优势资源,走出了一条“+旅游”的镇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汀泗桥镇党委书记张绪华说。

旅游发展,基础先行。该镇从“修好一条河,盘活一条街,搞热一座山”着手,增强旅游发展后劲。

从2011年以来,咸安区在汀泗桥镇成立了指挥部,扎堆投入5000万元加大集镇建设。

水利部门来了,修砌了汀泗河两岸的护坡。林业局来了,对汀泗河两岸进行绿化。交通局来了,修通了镇区公路,还在塔垴山上再造了一山八景的景观,同时对古战壕、古碉堡、古街、古亭、古井、古廊桥进行了修复。还投资300余万元建起了北伐汀泗桥战役纪念馆。

近些年,最束缚汀泗旅游产业发展的是“一湾死水”!

原来,汀泗河以前是一条呈C字型绕道镇区的小河流。在上个世纪未,为了根治“大水一来十有九淹”问题,对河道进行了裁弯取直,水患虽然解决了,但绕汀泗镇区的老河道成一湾死水。

如何让水活起来?该镇经过考察,发现汀泗河流经镇区地形成弓形,酷似都江堰,决定借鉴“都江堰”治水理念。说干就干,今年7月以来,施工队就对汀泗河进行改造,深淘滩,低着堰,逢正抽心,遇弯截角。同时,精修了进镇的王惠桥,桥头狮子迎客,左右两侧大理石栏杆焕然一新。

如今,老河道重现昔日长虹卧波,水绕亭台之秀色。

眼下,该镇已争取到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建设二期资金300万元和红色旅游名镇建设资金710万元,打算建一个旅游集散中心、一个镇区停车场,同时提升镇区宾馆酒店接待能力。

融合发展,探索全域旅游新路

青山成画卷,碧水淌诗文;嫦娥挥袖去,香留天地间。 春赏一枝花,夏探一杆竹,秋品一株桂,冬沐一山雪。

眼下,汀泗桥镇正着力打破产业阻隔,全面打破时空界限,在立体融合中,探索全域旅游新模式。

“以田园为载体,吸引游客到田间体验生产劳动,采摘观光,在一二三产业融合上下功夫。”张绪华说,作为咸安区百公里油菜花示范带上的重点镇,汀泗桥聂家畈、古塘畈、赤岗畈、黄荆塘畈上的万亩油菜花让沿路的6个村上万村民共享花开红利。

在全国茶叶村黄荆塘村,金色的花香,飘香的茶园,土垒的舞台,土味的戏,加上乡村农特产姜椒茶、糊汤、干笋、干豆角等成为游客的最爱。“赏完油菜花,再去星星竹海看竹,体验氧吧之旅,挺爽。”一位武汉游客说。

赏花游,竹海游是一种时尚,采摘体验是另一种风情。

“我家新建的葡萄、草莓、桃李、梨子等四季果园,吸引游客赏花观光采摘休闲,一年可接待游客6000余人。”在古塘村六组舒家庄,种植大户张晓明每天忙着接待四方游客,除了采摘收益,自家农家乐一年就可收入10多万元。

“农业和旅游融合是今后发展的趋势,我们一定要搭上这趟快车,实行农业生产田园化,农产品加工体验化,农产品销售市场化。”流转3000亩土地的富民农机合作社董事长吴俊辉说。油菜籽和绿色防控的稻米注册了塔垴山商标,把生产的米和油菜籽进行深加工,全程可让游客参与体验或观赏,实现了利润翻倍,带动了村民致富。

如今的汀泗桥镇,农舍变宾馆,山林变公园,田园变乐园,山水田园游鼓起了百姓的荷包。

文化塑魂,提升旅游持久魅力

千年古桥,至今依然流传着丁四老人的善德佳话;塔垴山上,依然保存着北伐战争遗迹;烈士陵园,依然闪耀着历久弥新的铁军精神……

在汀泗桥,每到一处都能听到历史传奇。这便是她深厚的文化底蕴。

释放文化魅力,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正是汀泗桥镇发展的独特优势。

“眼下,在汀泗桥,非遗文化、民俗文化、时尚文化,纷纷走上舞台,成为引爆旅游的“香饽饽”。 无论在竹海深处,还是在庭院禾场;无论是在渔村湖畔,还是在路边广场,经常会碰到农民演戏农民看的热闹场景。”从事30余年文化工作的老文化站长余大厚说。

“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里来茶发荪,姐乐吔,妹在房里绣手巾……”听,古田茶歌最后一位传人古田村77岁的胡耀传正在唱古田茶歌。在他带领传授下,田茶歌将田园美、劳动美、人品美搬上了舞台。2005年,江南五省高山对歌,汀泗的古田茶歌获三等奖,并由此走进央视。

“弘扬乡土文化,让更多的咸宁人在家门口感受文艺成果。”在长寿村董继宁美术馆,慕名而来游客络绎不绝。

“我还想年轻,想追求文化的享受。”《地花戏》的表演者赤岗村六组村民费志明说,汀泗人喜欢看戏,更喜欢演戏。

据悉,全镇共有10多支民间文艺演出队,有腰鼓、太极剑、打花棍、彩花船、蚌壳舞等多种,参演人员达到1000余人。

如今,文化汀泗,又逢喜事。8月上旬,冰心散文奖获得者陈敬黎创作的150万字的长篇小说《汀泗桥》出版,为千年古镇汀泗桥又增添新的文化底蕴。8月中旬,叶挺独立团后人将《铁军魂》画展搬到北伐战争汀泗桥纪念馆参展,又为古镇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搞活旅游业,文化是灵魂,镇里每年在文化建设投入不少于20万。”说起对文化投入的原委,镇长雷玲一语道破。(咸宁日报记者刘伟吴钰特约记者胡剑芳通讯员李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