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委书记顾兴旺:以点带面促耕保 实干实绩显担当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东邻赣北、南接潇湘、西望荆江、北依武汉,地处江汉平原向江南丘陵地区过渡地带,是湖北省粮食主产区之一。

近年来,咸安区始终胸怀粮食安全“国之大者”,坚决扛牢耕地保护政治责任,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全区耕地面积稳定在38.61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22.5万吨以上。

突出思考实践并行,下好调查研究“先手棋”

一是回答好“耕地现状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围绕粮食“谁来种、种什么、种多少、怎么种”等基本问题,组织全区各乡镇进行深入思考和调研。各乡镇以小切口入手,选取具有代表意义的示范村湾“解剖麻雀”,摸清耕地质量、耕地产出能力、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了全区乡镇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专题调研报告。

二是回答好“耕地保护往哪转”的问题。我们对全区各乡镇、村湾不同种植模式下的种植成本、亩均收益、农民积极性进行调研,发现存在种植结构单一、农民种粮收益较低、土地抛荒率较高等问题。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产生的租金和分红为农民提供了保底收益,也有助于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因此,咸安区传统小农经济模式亟待向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模式转型。

三是回答好“耕地保护怎么转”的问题。我们坚定不移推动农业现代化,将整治后集中连片和适机化的耕地统一流转给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进行规模化、机械化种植,避免出现弃耕和“非粮化”现象。以汀泗桥镇彭碑村8组为试点,成片流转旱地,推广种植耐寒耐贫瘠高粱品种,发展“高粱+油菜”轮种示范片区。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思路,打造集农产品种植、精深加工、品牌打造、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2023年,咸安区向阳湖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大米全自动智能化生产线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瞄准高端化、绿色化、标准化方向,打造“向阳湖”优质大米品牌。

突出山上山下并进,绘好布局优化新蓝图

一是积极对接,争取支持。我们紧抓“林地上山、耕地下山”省级试点契机,积极争取“山上换山下”试点。2023年11月,湖北省自然资源厅和省林业局到咸安区实地考察,充分肯定了试点前期工作。2023年12月,咸安区与省、市两级自然资源部门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专项汇报试点工作开展情况。

二是试点先行,典型引路。我们以双溪桥镇毛祠村为试点村,划定6974.15亩试点区域。其中,碎片化耕地集中整理后可恢复耕地约1993亩,与现有耕地连片后形成4726.26亩的连片耕地。我们将现状坡度6度以下平坦区域的林地以及位于耕地集中连片区域内坡度6度~15度的零碎林地,与现状位于天然林地集中连片区域内常年抛荒的耕地、坡度25度以上的耕地、坡度15度~25度但适宜调整为林地的耕地进行空间置换,将山上耕地逐步调整到山下,推动果树苗木尽量上山,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空间布局。

三是以点带面,全面铺开。我们积极复制推广毛祠村“山上换山下”试点经验,在双溪桥镇汤垴村、三桥村、郑良村、李沛村4个村开展“山上换山下”前期摸排,继续挖掘耕地复耕和复垦潜力;建立耕地、林地布局优化和整治提升置换空间矢量数据库,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明确分年度实施计划,为全面铺开“山上换山下”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突出数量质量并举,打好整治提升“组合拳”

一是大力实施耕地占补平衡项目。我们以河湖库周边耕地图斑及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耕地、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非耕地为重点,将因撂荒、水产养殖、藕塘、油茶果树等经济作物种植导致地类变更的地块,纳入整治工作范畴,作为耕地指标来源。2023年,我们大力推进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建设,拓宽补充耕地来源,实现耕地集中连片和整体性保护,全年共完成并验收耕地占补平衡项目19个,备案入库耕地指标5326亩,尚待备案入库新增耕地指标1600亩。我们还对全区1.1万亩耕地占补平衡后备资源开展摸排,筹备实施一批2024年耕地占补平衡项目。

二是精心策划小流域综合整治。咸安区树牢流域综合治理的理念,运用共同缔造的方法,精心策划淦河流域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并申请列入流域型县域全域国土综合整治试点名单。该项目以“水安全、水环境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治理,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建设”目标为引领,通过土地整理、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优化空间布局,增加耕地资源,全面统筹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该项目实施方案已经湖北省自然资源厅专家评审,我们正在根据评审意见对方案进行细化完善,预计2024年年底前正式启动。

突出激励惩戒并重,用好考核监督“指挥棒”

一是严格耕地保护考核机制。我们坚持严的基调不动摇,将“三区三线”划定成果确定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足额带位置、逐地块分解下达至乡镇,统筹做好耕地占用、补充及后备资源管理。对违法占用耕地“零容忍”,制定耕地保护考核办法,区政府与各乡镇签定“责任状”,对逾越耕地红线的实行“一票否决”;对在耕地保护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进行通报表彰,对表现突出的干部给予提拔重用。

二是强化耕地保护监管机制。我们综合运用卫星遥感“天上看”、村组巡田“实地查”、公众参与“随手拍”等“人防+技防”手段,打通耕地保护“最后一米”,构建全覆盖、无死角、零盲区的耕地保护监管格局。对违法占用耕地行为,从严从快从重处罚,涉嫌违纪的移交区纪委监委,依规依纪问责处理,切实将耕地保护“长牙齿”的硬措施落细落实落到位,引导全区上下思想上绷紧弦、行动上拉满弓,以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抓好耕地保护工作。

三是完善耕地保护激励机制。区级财政统筹安排耕地保护整改工作经费,鼓励引导各乡镇深度挖潜,集中攻坚“二调”耕地、“三调”非耕地地块,确保全区耕地面积只增不减。按照600元/亩的标准安排耕地复垦工作经费,按照400元/亩的标准安排种植管护工作经费,按照200元/亩的标准安排统筹奖励工作经费,推动形成勇争先、敢担当、善作为的耕地保护浓厚氛围。2023年,全区累计投入耕地保护工作激励资金2000万元,整改、复垦耕地面积达2.44万亩,全区耕地面积较上年度净增加1.18万亩。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接下来,咸安区将以更高站位、更强决心、更大力度、更硬举措,持续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扎牢群众“米袋子”,努力以耕地保护的实干实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来源:i自然App 编辑:李萌 责编:聂国力 编审:徐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