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文库》阅读推广第四十期:戴莹

《复兴文库》阅读推广第四十期

第一编编选说明

朗读者:戴莹

本编是《复兴文库》第一编,主要收录1840年至1921年即晚清、民初的历史文献,集中反映中国共产党成立前,近代不同社会力量在寻求救亡图存、民族复兴道路时所进行的探索。

1840年的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西方列强通过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和逼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将中国一步步推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1840年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及战后签订的《南京条约》,是中华民族遭受劫难的开端;1894年至1895年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甲午战争及战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及之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更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陷入听任外国列强摆布的悲惨境地。中华民族的生存岌岌可危,国将不国,民不聊生。危急形势下,国人奋起救亡,变革图强。

林则徐、魏源等是鸦片战争前后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他们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等著名命题,开启了国人上下求索的漫漫之路,历经千辛万苦,寻找救国真理,冀望民族复兴。近代不同阶级、阶层中的志士仁人提出各种不同的救国方案: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代表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农民阶级反对封建统治、抵御外侮的家国情怀;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鼓励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动了戊戌维新运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暴力推翻专制腐败的清朝政府,改行共和政体,以“振兴中华”。事实证明,上述几种救国方案,虽各有不同程度的历史合理性,但都未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晚清统治集团为了自救,前期曾推行洋务运动,“求强求富”,后期则被迫“仿行宪政”。然而,时移势易,君主专制制度毕竟已走到了历史的尽头,清政府无法避免其崩溃的命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操纵下,中国又陷入四分五裂的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之中。民族危机依旧,国人继续求索不止,几千年逐步形成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在近代的艰苦磨难中一步步由自在走向自觉。进入20世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精神与物质条件,国人在探索救亡图存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逐步找寻到正确的方向。

下期阅读

敬请您的持续关注

(通讯员:肖玥 王莹 编辑:舒志强 责编:孙志成 编审:徐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