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是一座城市的宝贵财富
它们穿越百年甚至千年
历经沧桑,依然坚强屹立
承载着城市的厚重历史和乡愁
武汉一共有10株
千岁以上古树
分布在黄陂、新洲
蔡甸三个新城区
长江日报记者连日实地探访
找到了这10株树
村民们对树的感情很深
在他们的生活和记忆中
古树就是一个
特别和温暖的存在
每一株都是村民
“故乡的路标”
和千年古树做“邻居”
是一种什么体验?
来听村民们怎么说
黄陂区
61岁的村民夏其新:我们的村名都是取自这株树,村民们对它的感情很深。村里其他的路都硬化了,唯独这株树周边的地没有,就是怕影响它的生长。
55岁的村民蔡文兰:我小的时候,我爸爸就经常给我讲这株树的故事,说以前树旁边是打谷场,大家把牛绳栓在树上,干农活累了就在树下休息。我后来嫁到别的地方,现在刚好回家来看看,看到这株树感觉十分亲切,我现在的微信头像都是它的照片。
73岁的村民陈玉荣:这株树就在我家院子后面,我每天做饭、喂鸡都能够看到它。本来农村人对树就有感情,看到每株树都觉得顺眼,看到这株树,感觉格外顺眼。
80岁的村民甘于猛:我们村的路基本都铺了水泥,但古树所在的那条路,一方面走的人不多,一方面为了保护树,一直保留着原本的样子。
(这两株树紧挨着,如今正好生长在一户人家的左右两侧。)
70岁的村民张友进:这两株树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贝。从我记事起,我们家的老屋就是离树最近的,小时候我们家门口永远是最热闹的。我们村离锦里沟景区只有1公里,经常有来旅游的游客专程到这里来看古树。
新洲区
村里最年长的老人、80岁的舒正林:关于这株树的来历和故事,村里没人能说清楚,但能肯定的是,村民们都对它十分敬重,从来没有人敢伤害它。我们村是整体从江西迁过来的,听村里的老人说,迁来的时候这株树就在这里。从我小时候一直到现在,这株树几乎没有变过。
57岁的村支书陈友金:附近的机场修建之前,树旁的路一直通往阳逻,村里的人去阳逻赶集的时候总说,我们不会找不到路,这株树就是回家的路标。小时候,6月里一刮风,树下就掉满了黄豆大的红果子,孩子们都捡来当零食吃。甜甜的味道,我到现在都记得呢。
82岁的村民曾承晏:我是被这株树看着长大的,从小就住得离树近,后来搬了一次家,成了树的邻居。我年轻的时候在村小学教书,经常带着学生来给这株树培土。它秋天叶子会变红,好看得很,夏天这里的树荫最浓,傍晚的时候几乎全村都来这里乘凉。
蔡甸区
苏湾八组组长张启超:这树十分有灵性。上个世纪80年代,村里日子穷,这株树也枯死了。过了好几年,村里的日子慢慢好起来,树也神奇地枯木逢春。后来听林业部门的专业人士说,树应该不是死了,而是进入了休眠期。
为何它们是“千年古树”?
蔡甸奓山丘林村苏湾的千年银杏树。记者李永刚 摄
市园科院高级工程师、市古树名木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史红文介绍,千年古树的树龄都是调查人员通过综合使用各种科学手段测算出来的。“有的树存在空洞等情况,很难测出非常精确的树龄,但大体来说千年古树的树龄是比较准确的。”
武汉的10株千年古树中,有7株是柏树,另外3株分别是银杏、朴树和枫香。史红文告诉记者,这是因为柏树是一种生长比较缓慢,寿命相对较长的树种,形成古树甚至千年古树的可能性较大。武汉的1800多株古树中,大部分都是柏树或银杏等长寿品种。朴树和枫香形成千年古树,相对来说比较少见。
而且树的粗细和高矮并不一定和树龄正相关,这和植物的生物学遗传特征和生长立地环境都有关系。比如杨树长得快,柏树长得慢,也许几十岁的杨树和几百岁的柏树差不多粗细。此外,树所在位置的阳光、土壤等多种因素也对树的生长有很大影响。
如何保护这些乡愁记忆?
工作人测量银杏树的胸径。记者李永刚 摄
穿过千年岁月,10株古树大部分都被雷劈过,枝条被风吹断过。但它们身上除了岁月的痕迹,更多的是贴心的保护。
2005年,武汉市公布首批古树名木。截至目前,武汉100岁以上的古树共有1822株,名木2株。市园林和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严格按照湖北省政府出台的《湖北省古树名木保护办法》和武汉市人大出台的《武汉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对武汉古树名木进行保护。
一是规范古树名木信息牌,为每株古树进行编号;二是每株古树名木都指定专人进行养护;三是定期进行巡查;四是由市园林科研院专家作为技术支持,出现问题,及时进行专家团队现场问诊。
一级古树名木保护则更为精细。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资源保护,为建设美丽乡村留住乡愁,2020年,省林业局办公室集中开展了全省一级保护古树名木体检复壮行动。武汉各区统一行动,对一级保护古树名木进行全面体检复壮。
此外,保护古树,是保护我们共同的乡愁记忆,各区林业部门相关负责人和村民积极性都很高,形成了保护合力。
来源: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