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宣言》属于历史叙事之一种——红色历史叙事,其写作动因和写作目的就是在新时代追溯百年前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信念。其中的良大爷、吕老师、四姑姑、老侯等人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共产党人,他们的担当、奋斗、奉献、牺牲,既构成了百年前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群像,也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信念。
该小说的题材也颇有意义。儿童文学如何讲述《共产党宣言》,这对作者来说是一个相当高的挑战。作者郭凯冰巧妙选取了她最熟悉的家乡土地——鲁北地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党宣言》的接受和传播作为写作对象,重点讲述鲁北地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人用生命去保卫《共产党宣言》的壮美过程,生动、鲜活,带有浓郁的鲁北地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气质。
为此,郭凯冰做了扎实的第一手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尊重历史真实,打捞历史细节,保留了1920年8月《共党产宣言》初版时的原貌,其忠实于历史真实和历史细节的写实精神令人感佩。正是基于对历史真实和历史细节的忠实追求,小说以讲述党史的形式重现了中国共产党史的思想源头——《共产党宣言》如何对鲁北地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进行导引,如何成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北地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信念,进而以儿童文学的样式参与新时代中国儿童和中国人的信仰重建工程。
《我们的宣言》的文学质地格外值得关注。其借助儿童视角,将中国共产党人保卫《共产党宣言》的一系列英勇行动处理为侧面的世界或隐蔽的世界,使得小说有一种举重若轻的美感。与此同时,小说在历史故事中不断穿鲁北地区的歌谣、童谣、风景画和风俗画等内容,呈现出以轻写重和以诗写史的叙史方式:一方面是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成人文学的历史叙事方式的延续——《白鹿原》《活着》《尘埃落地》都是举重若轻叙史的代表作;另一方面,《我们的宣言》时时让人感受到作者以冯德英《苦菜花》《山菊花》《迎春花》、刘知侠《铁道游击队》等当代鲁地红色经典小说为典范,深具红色经典的血脉和诗美气质。
郭凯冰选取少年作为叙述视角,不仅塑造了木松、慧文、黑鱼、吉祥等性格迥异的儿童形象,而且讲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北地区儿童的特有故事。例如:黄蒲台儿童因饥饿而狂嗅麦子的香气;木松在抢收解老爷家麦子时,不惜脱下裤子用裤腿装麦子;黑鱼对密探父亲的反侦察行动……这些围绕木松而展开的故事,令人在神经绷紧之时,感受到一种愉悦感和轻松感。小说的情节既环环相扣,又张弛有度。
总而言之,《我们的宣言》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背景下,满怀真情地承担了以儿童文学的样式重述中国共产党史的创作使命,秉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选取儿童视角和以轻写重、以诗写史的诗性叙史笔法,采用贴近现实生活和人物肌理的细节描写,承继鲁地红色经典文学传统和中国侠义文化传统,配合以鲁北地区的风景画和风俗画,塑造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用生命捍卫《共产党宣言》的鲁北地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英雄形象,贡献了一部荡气回肠、崇高壮美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之歌。
来源:长江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