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视丨红色传承大家谈①——“红色教授”钱亦石

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影响下,咸宁一批先进青年冲破旧思想的囚笼,先后走出封闭偏远的山村去武汉求学。他们在学校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学习马列主义,成为咸宁革命的先行者和党组织的创建人,在中国共产党咸宁地方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其中,钱亦石成为咸宁县(现咸安区)第一个共产党员。

钱亦石1889年出生于咸宁县(现咸安区)马桥镇钱家庄一个书香人家。 “五四”运动前后,他积极宣传民主和科学,与董必武、陈潭秋等人交往甚密,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4年4月,经董必武、陈潭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接着,根据组织决定,加入国民党,协助董必武筹组国民党湖北省党部,负责宣传工作,主编《武汉评论》。1932年任教于上海法政大学和暨南大学,主讲中国外交史、现代教育原理、近代世界政治史、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政治史,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解中国历史和现实问题,很受广大青年的欢迎,是一个出色的教育家,被称为“红色教授”。

1937年上海“八·一三”抗战爆发后,周恩来亲自点名由钱亦石任第八集团军战地服务队少将队长。1937年9月下旬,钱亦石率队奔赴前线,出入枪林弹雨,支援抗战。因操劳过度,致染疟疾,但仍战斗不息,后转伤寒,始入战地医院就医,浦东陷落,乔装脱围,转入上海仁济医院治疗,不幸于1938年1月29日在沪逝世,享年49岁。1938年2月27日,周恩来、叶剑英、董必武、郭沫若、茅盾、田汉等人和全国抗战救亡总会等32个团体发起的“追悼钱亦石先生大会”在汉口商会大礼堂隆重地举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联名送的挽联上写着“哲人其萎”四个大字,表达了党和人民对他的深切悼念和高度评价。

钱亦石是中国共产党培养的优秀知识分子,是中国文化界中为抗战而牺牲的第一人,是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知识分子中将革命理论与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编 辑:李 洋

编 审:伍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