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费十万元,只为破译家乡话的奥秘

这是咸宁市咸安区宣传部退休干部陈大银的家。

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半个乒乓球台支起来就成了书桌,甚至墙面没有刷、地板没有铺……

为了省钱,他舍不得染一次头发;为了省钱,他走遍咸宁各地,到哪儿都骑着自行车……但他却自费十万元,出了本90万字的工具书《咸宁话》。

陈大银所著《咸宁话》

《咸宁话》首次为世人“破译咸宁方言奥秘,探索鄂南文化源头”提供了一本专用字典。

到过咸宁的外地人,没有不说咸宁话难懂的;更有意思的是,咸宁地区很多方言“十里不同音”,相邻的区县、甚至乡镇互相之间很多方言差异巨大,本地人听不懂本地话的也不是稀罕事儿。

鄂南方言流传几千年。由于大山阻隔、交通困难,这里受到外界文化的影响相对较小,方言中保存了很多古风古音,土俗朴实、形象生动,极富地方特色,是鄂南百姓生产生活实践的产物,是地方文化最重要的认同标志和活的载体。某种意义上说,方言土语保存得越久远完整,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越丰富。

“ 

我们讲话都不是跟鸟一样、狗一样随便叫的,都是有故事的。

——陈大银

2005年,陈大银开始着手整理收集咸宁方言的资料,这一头扎进去,就是十多年光景。

陈大银修改过多遍书稿

他在《咸宁话》的书中收录了咸安、嘉鱼、赤壁、通城、崇阳、通山六市区的12000多条鄂南方言词条,并逐一进行字词义注解、标注普通话读音、查明出处并列举例句。

陈大银在整理书籍

以下为部分采访内容

记者: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想到要做这个咸宁方言的整理翻译工作?

陈:2005年,我做咸宁地方县志修订,结果我一看,每个县的地方志第31章都是地方方言,发现很多平时不会写的字都有,我想这下好了,我要都把它们记下来,以后就不会写错了。因为我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全部打到微机上,再排序,相同的放到一起。结果发现,有的这样说,有的那样说,有的是完全相反的。以前在《农村杂字》上查,很多查不到。

记者:你当时做这个事情的时候有什么长远的想法和计划?

陈:有。就是出一本书。

记者:为什么要这样做?

陈:我要方便别人,我喜欢做好事的!我是咸安区思想道德助人为乐模范,这个荣誉我非常高兴。这是一个最广泛、受益面最广的好人好事。外地调来咸安的人要这个,今天的人要,以后的人也要,你们记者也需要。

记者: “钱从哪里来?

陈:我有稿费。

记者:稿费也是您自己的收入啊。

陈:自己收入——我要奉献,我是咸安区思想道德、助人为乐模范,你叫他们两个人说,没有事迹他们能评我吗?要有事迹堆积起来,他们才会评我啊!

记者:那您做这些事都很快乐?

陈:很快乐!我要奉献社会,人家看我的书快乐,我就在这里快乐!我不是要多赚多少钱快乐。

记者:那您这么多年前前后后为了这本书,花了多少钱?

陈:10万。印刷费6万。那你还不知道呢,我43本手本,分别送到6个县的档案馆、图书馆,咸宁学院、咸宁市的档案馆图书馆都送了两本书。

记者:经历了什么艰辛?

陈:艰辛呢,那没什么艰辛,就是骑个自行车,丑一点,别人也不认识我,不要紧的。这都没有什么必要讲。最困难的对我来说还是汉语拼音。我上小学的时候,汉语拼音才出来两年,我从1975年31岁学过汉语拼音,自学了20小时。到现在,有没有L、N,我不清楚,我这个书后面有1360个字要注音。

记者:有没有想过放弃的时候?

陈:没有。我从来不会想放弃。我总是在困惑不懂到弄清楚的快乐中渡过,搞好一个我就非常高兴,爱人说什么我都能接受。遇到不懂的,我就去问。

记者:“有没有身体掐不住的时候?

陈:没有,每天搞到眼睛看不见了,疲劳了还睡得好,不存在。我跟你说啊,长相是由父母给的,官职由组织给,只有个人的奉献,对社会的贡献,是个人决定的。

陈大银讲解书中内容

陈大银,退休前曾任咸宁市咸安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政协专委会主任,获得过省、市、区各级数不清的奖励和荣誉,而他最津津乐道、最看重的是咸安区2014-2016年度助人为乐桂乡楷模。

“ 

或许,我离世后若干年,大多数咸宁话消失了,就让这本《咸宁话》与后来人对话吧!每当我写此书疲倦时,一想到这些,就增添无穷力量!

——陈大银

陈大银,一个土生土长的咸宁人,用简单的生活与内心的富足,诠释了一个地方文化人的精神力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