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来的致富路

云上咸安报道(咸宁台记者 夏晖)距离咸安区野生动物人工繁殖主体退养工作开展已经接近一年时间,当初野生动物退养户现在过的怎么样了呢?

4月20日,记者来到汀泗桥镇星星村一组,在退养户晏春明的养殖基地看到,1200米养殖棚跟养竹鼠时并无两样,但是内部构造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靠近山体的养殖棚内都是即将出栏的生猪,位于下方的养殖棚则构造更为精细,左侧是母猪的“育婴室”和“产房”,里边安置了待产的母猪和刚生产需要电热设备的猪娃,右侧则是成群的仔猪。“养竹鼠要精细一点,养猪相对来说舒服一点,不用每天上山去砍竹子,只要买一点饲料就行。”晏春明说。

在生猪养殖基地旁,晏春明还将三口鱼塘改为草龟养殖,共投放了三万余只草龟。他还将养殖场下方36亩林地种植黄精,发展林下经济。虽然种植的黄精和养殖的乌龟现在还没有收益,但是通过生猪养殖的收入也比竹鼠养殖净增30余万元。虽说现在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但是晏春明回忆,退出养殖的那段时间是他最难熬的。

厂房内有三名工人之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务工期间虽然脱了贫,但是随着竹鼠的退养,厂房里的工人成了他最大的心病。“怕没有经济来源,大家日子难过,这房子空着,心里更空落落的,最后决定还是养猪。”

既然确定了养猪,那么最大的问题就是在深山之中如何处理排泄物问题。为此,区林业局联合环保、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现场勘查,建议晏春明在养殖棚下方建立了一个超大型化粪池,通过山体的倾斜,将发酵完成的猪粪一部分排放到龟池当中,一部分通过管道引流到36亩黄精种植园内,这样既解决了环境问题,又节省出来了化肥开支。

51岁的董发财家住马桥镇高赛村15组,2016年被该村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养殖豪猪期间并未脱贫,在2020年退养后,在林业部门的指导下开始黑山羊养殖,走出困境,摘掉贫困户帽子。据董发财介绍,目前喂养黑山羊71只,预计到年底可以达到100余只,此外他家中还喂养了一百余只土鸡和一头生猪。谈起退养后的收入变化,董发财笑着说:“养黑山羊的收益比养豪猪每年要增收两万多块钱哩。”

据咸安区林业部门介绍,该区在抓好野生动物退养工作的同时,注重从技术、政策、就业保障等方面,做好退养户的转产转业服务工作,目前该区退养户全部成功转型,实现退养户转产不减收,走上致富路。据悉,咸安区林业局在野生动物转型转产方面,对五家养殖企业进行指导和帮扶,三家养殖户进行就地在企业务工,其中两家在帮扶方面,区林业局跟区直各部门进行政策帮扶,全程跟踪、指导和帮扶。

编辑:王   迪

责编:余娅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