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卖菜籽,一亩油菜,纯利润不足100元;
榨成油,连带菜籽饼一起卖,一亩油菜,纯利润200多元;
油菜田连片卖风光,引来游客如云,带火了农家乐,带俏了土特产,创造了新岗位。
从油菜种植到油菜加工再到油菜观光的比较效益,背后是咸安发力农业供给侧改革带来的油菜产业嬗变。
对此,区委书记李文波昨日接受采访时认为,“探春赏花乡村游”是催生咸安油菜产业嬗变的新引擎。
据悉,去年和今年,咸安区政府牵头、部门参与,成功策划了两届油菜花节,打响了“探春赏花乡村游”品牌。数据显示,相对于第一届油菜花节,第二届的游客数、经营收入分别增长了35%和40%。
穿梭在百公里油菜观光经济带采访,一朵油菜花的产业融合大文章正在渐入佳境。
政策带动和大户示范,冬闲抛荒田变身金色海洋
28日,在大幕乡东源村,金灿灿的油菜花连成一片花海。“这里有300亩油菜花,都是我种出来的!”董要武见到记者,得意地介绍。
董要武是大幕乡石桥村村民,也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3年前在东源村流转300亩冬闲田,种起了油菜。
此前,董要武对政府推广油菜种植不以为然。他算账说,人工移栽油菜,每亩田要花四五个人工,加上肥料、种子的成本,忙一季不赔本就算好了。
账算不过来,董要武宁可冬闲时土地抛荒也不种油菜。
3年前,区里为全面消灭冬闲田,规划百公里油菜观光经济带,专门出台了政策。
对照政策,董要武的算盘打得啪啪响:流转一季冬闲田,每亩租金不过50元;在经济带上种植油菜,区农业局不仅提供油菜籽,还组织机耕,每亩补贴机耕费100元、肥料30斤。有了这些,每亩油菜纯利润接近300元。
“冬闲田上种300亩油菜,一季就能赚10万元。”董要武说,地里多刨出了10万元收入,还不耽误种粮。
政策带动和大户示范的叠加效应,调动了周边群众种油菜的积极性。从2014年开始,汀泗、贺胜、双溪、高桥、大幕、马桥、桂花等7个乡镇30多个村畈的公路沿线,近万亩油菜连成一片金色的海洋,形成了百公里油菜观光经济带。
大幕乡农技服务中心主任陈祖国说,现在再不为推广油菜种植闹心了!
万亩油菜花海藏商机,榨油作坊趁势升级加工厂
会算账的,不止董要武一人。在政策红利的刺激下,规划区域内的万亩冬闲田,种满了绿油油的油菜。
这里面蕴藏的商机,被大幕乡常收村5组村民薛国平看在眼里。十余年来,薛国平都是在自家的小作坊,接受附近村民的来料加工,赚取微薄的加工费。
“在家门口就能收购到优质的油菜籽。”他拿出全部家底20多万元,购进整套的全自动榨油设备,将他的家庭榨油小作坊“升级”为加工厂。
这次大胆投资,给薛国平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一年下来,薛国平的加工厂纯利润超过了15万元。
随着大幕花乡之名越叫越响,慕名而来的游客也逐年增多。
“这么好的菜籽油,一斤才卖7块多。超市贴个商标,每斤价格翻番都不止!”游客的一句随口话,被薛国平记在心里。去年,他再次投入12万元更新设备,扩大加工规模,并准备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注册商标,提高菜籽油的附加值。
同时,薛国平还有一个新的规划:“我准备到大幕山脚下开个加工坊,现场榨油卖给游客,游客可以观摩整个的榨油过程……”
区农业局摸底结果显示,在百公里油菜观光经济带上,像薛国平这样打算“升级”的榨油坊还有十几家。
百公里金灿灿观光带,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万亩油菜花开,在7个乡镇串起了百公里观光带,咸安成了周边城市居民春季出游的首选地。
28日上午,在马桥镇曾铺村10组大路徐的油菜花海入口处,开张半个月的油菜花海农庄门口停满了车。徐宁、吴秀琴夫妻忙得不亦乐乎,杀鸡宰豚准备午饭的食材。
按照区里的统一部署,区农业局牵头整合农业、国土、水利等部门项目资金,投入200余万元,在曾铺村10组建起这片油菜花海示范点。
去年首届油菜花节启动,这里最多的时候一天有数千名游客涌来,动作快的村民,靠卖农家饭、土特产,赚了个盆满钵满。
憋了一年劲的徐宁夫妻利用自家现有住房,在一楼宽敞的大厅里支起十张桌子,购置齐板凳和餐具,一个气派的“农家乐”就开张营业了。
尽管今年雨水密集,周末依然有上千人冒雨来赏花。自家种的菜,自家养的鸡鸭豚,绿色有机,很受游客欢迎,一天农庄的收入有2000多元,徐宁夫妻很受鼓舞。
“要征地白给都行,全力支持政府搞开发。”吴秀琴说,建起这片油菜花海后,附近的20多户人家,家家受益。她期待着,政府进一步开发附近资源,拉长旅游旺季时间,届时,家家都能开农庄做旅社。
有了客源,原本寂寞的乡村骤然热闹起来。两年时间,在百公里油菜花观光带沿线,村民们有的开起了“农家乐”,有的卖起了土特产,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区旅游局局长寇红告诉记者,通过两届油菜花节,百公里观光带沿线办起了180多家“农家乐”,今年预计可接待游客10余万人。咸安的土鸡、干笋、干萝卜、芍线粉等土特产,被游客带到了全国各地。 (来源:咸宁日报 记者:王远远 樊向阳 吴珂)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