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口村地处咸安区西南,下辖20个村民小组,拥有人口533户2182人,党员93人,是省级贫困村。近年来,该村通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先后荣获“全国森林村庄”“全省生态村”等荣誉称号。
中医治病重在“四诊”,即通过“望、闻、问、切”治病救人。如今在洪口也借鉴运用了“四诊法”。
眼观六路 画准乡村振兴“全身像”
近年来,洪口村重点打造熊家湾乡村振兴示范点,提档升级基础设施,开展古民居修复,重现田园野趣,挖掘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富有南鄂民俗特色的“网红村”。深度挖掘熊家湾旅游资源,建设民宿群落区,还原鄂南民居的山乡风情,同时对姚家闸水库进行治理,对奇石林进行保护性开发、修建后山自然生态区登山步道,结合地形打造摩托车越野基地,进一步完善乡村旅游产业链。
耳听八方 倾听群众心中“最强音”
通过发展草莓、蓝莓等水果采摘基地,该村帮助群众就近就业,提供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帮助161人实现稳就业,家庭年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同时,做好“清、拆、改、种、建”五字文章,清理垃圾1200余吨,拆除违建破旧房屋20余处2000余平方米,对温随线13个组400户进行立面改造,种植树木3000余棵,播种花籽4000余平方米,铺设草皮3000余平方米,组织“最美村湾、最美公路、最美庭院、最美乡亲”评选活动,引导村民融入“比干净、比作为、比成效、比诚信”的良性竞争氛围。
问计于民 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
推行党员联户制度,采取党员与群众“双向选择”“两委”干部兜底,定期上门走访。坚持支部牵头、党员带头,真正实现了由支部唱“独角戏”到党员群众“大合唱”的转变。疫情防控期间,38名年轻党员冲锋在前,148名群众主动进组入户参与防控,30余名乡贤捐款捐物累计5万余元。2020年7月,洪水来袭,党员吴友斌父子驻守四邑公堤40余天,挖沟渠、清杂草、查汛情,为党旗添光彩。同时,提档升级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确保达到“九个一”标准,如今四点半学校、农家书屋和健身设施受到群众热烈追捧。每年投入1万余元支持文艺队伍发展,优化队伍演出活动条件,提供活动经费补贴,培育2户文化中心户,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延伸到村民小组。
切中筋骨 服用知行合一“处方药”
目前,村“两委”平均年龄不到47岁,平日里加强业务培训,组织村干部进行政策、业务、作风等方面的学习,努力提升村干部履职尽责和为民服务的能力水平。注重从转业军人、回乡创业青年、致富能手中发展党员,目前全村党员中35岁以下11人,大专以上学历14人。每月定期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上党课,学党史、政策法规、实用技术等,对年老体弱党员送学上门,对外出务工党员采取微信送学,不断提升党员队伍素质。另一方面,引进区经发集团恒辉旅投公司,投资2700万元建设集科技示范、绿色生产、生态采摘、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恒辉现代农业科技园,主要种植阳光玫瑰葡萄等名、特、优、新鲜水果。吸引七彩园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双盈特色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6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同参与建设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示范区,主要种植猕猴桃、草莓、蓝莓、七彩花卉苗木、金丝皇菊等,努力打造成集生产、生态、科普、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农业+旅游”项目。2020年,该村通过土地流转、资源入股等方式,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4万元。
编辑:董 盈
责编:余娅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