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咸安报道(记者:聂国力 通讯员:李小梅)12月22日,群山环抱的咸安区桂花镇高升村在冬日暖阳的映照下分外青翠葱茏。
沿着蜿蜒小道,记者驱车近一个小时,经过一路曲折颠簸,来到位于高升村十四组的咸安区山下泉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林下经济”种植基地,自然形成的岩石呈阶梯状分布,起伏绵延,状如撮箕,岩石间里是密密麻麻的“土窝”,村民董发杈正熟练地把发芽了的黄精种进“土窝”里,不断穿梭于沟壑纵横的岩石山头。
董发杈是高升村2015年脱贫的贫困户,跟他一样在基地务工脱贫的还有14户。“我每年都在这里务工,下雨天除外,一年下来能干好几个月的活,就在这山头除草、施肥、修剪,工资也不低,每天有两百元工钱。”董发杈笑着说。
山下泉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其中告诉记者,2013年以前,这个位置由于地处偏僻,山上遍布苞茅及石头,开垦难度极大。引进合作社之后,流转土地一千余亩,对该荒山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通过数年的努力,荒山种满了栾树,同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种植黄精等中药材,让荒草丛生的山头遍地“黄金窝”。
“合作社带动了高升村周边贫困户15户,务工淡季时全部雇用贫困户,忙时还带动周边村民务工,每年用工有2000余人次,务工工资发放达30余万元。”王其中说道。
“国家出台了发展林下经济相关政策扶持,咸安区林业局也在高升村驻村包保,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这些帮扶政策减少了我们投资压力,也给了我们坚持下来的信心。”王其中说。
“发展林下经济不仅绿了荒山、富了百姓,更让村集体经济有了更加稳定的收入。”高升村党支部书记董焕华说,依托山下泉种养殖合作社,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固定增收数万元。
“未来我们还将依托森林资源,合理利用林下空间,实现立体开发,发展多种林下经营模式,打造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旅游园区。”王其中信心满满。
近几年,咸安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不断拓宽林业发展空间,形成了以林药、林禽、林蔬等为主的多形式林下经济模式,使农林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不仅实现了立体生产,产生了林业生态效能,还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拓宽了农户的增收渠道,开启了生态致富路。
“十三五”期间,咸安区被省林业局确立为全省首批5个深化集体林权改革示范县(区)之一,其创建内容包括明晰产权制度、畅通流转机制、培育经营主体、完善服务平台、推进森林保险、发展特色林下经济等。政府除了给予造林业主造林补贴,还对发展林下经济给予1000元/亩的补贴,对购买森林保险的业主,补贴其60%的保险金额。
咸安区林业局介绍,全区林下经济经营面积9.8万亩,其中林下种植面积4.3万亩,林下养殖面积2.4万亩,林下综合开发(森林旅游)面积3.1万亩。林下经济产值4.7亿元,就业人数8000余人。其中以黄精、白芍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基地39个,种植面积6000亩;以咸宁土鸡、黄牛为主的养殖基地2个,养殖面积2000亩,养鸡4.1万只,黄牛40头。
“十三五”以来,咸安区立足林业资源优势,积极培育专业示范户、林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生产经营主体,发展林下经济,助推精准扶贫。目前,全区已培育各类新型林业经营主体291个,有27个林业专业种植合作社发展林下经济,林农生产经营主体发展林下经济热情较高,林下经济成为一股新生的“绿色生产力”,对促进农户增产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编辑:钱维佳
责编:施秀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