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咸安报道(特邀记者:胡剑芳)大幕双垅美乡村,手摘白云脚踏浪。隆隆竹业歌声里,幸福脱贫迈小康。
蓝天白云竹浪,天然绿色氧吧。隆冬暖阳中,脱贫后的双垅村格外亮眼。
咸宁市咸安区大幕乡双垅村与通山阳新大治三县接界,是省级深度贫困村。全村国土面积23.76平方公里,林区面积1.8万亩,耕地1200亩,19个小组,1002户,4000多人口,建档立卡贫困户164户601人,村支部书记朱万泽带领下乡亲把万亩竹海巧变脱贫竹,2020年9月宣布全村脱贫,集体收入达60万元。
这个边远山村是怎样冲出贫困呢?近日,笔者前往双垅村探访脱贫致富“领头羊”——村支部书记朱万泽。
朱万泽是在2018年换届选举当选为支部书记的。看到山区贫困与落后,朱万泽一上任便立下初心:让村民老有所乐,壮有所收,幼有所养,硬是把这个人均不到3分地,与3县交界7村相邻的全区最边远,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的山村带富。
一是依托资源发展竹产业。 虽然穷得出名,境内1.38万亩楠竹漫山遍野,为了改变捧着金饭碗讨饭吃的现状,2018年引进浙江楠竹拉丝老板马仁忠,在区政府和湖北省武警总队的帮扶下,建成年消耗楠竹9000吨的拉丝厂,群众当年增收400多万元,间接带动300多名群众务工增收,直接带动10名贫困户在该厂务工并奖补增收,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0万元。同时,还吸引90后大学生贺慈回乡创业,开设竹艺情工作室,整合村里20多名老手工艺人对竹子进行“精雕细琢”,各种竹包,竹灯,竹桌椅等工艺品俏销电商网络,连要烂在山中的竹蔸也变成“香饽饽”,年销售收入逼近700万元。
二是变废为宝吃干榨净一根竹。在拉丝厂生产中,产生积成山的废料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直到一辆安徽牌大货车来厂拉废料时引起朱万泽注意。为了解开这一难题,朱万泽同工作队2人一起,不远千里跟随到安徽金寨县找到答案,用废料做竹炭。一行3人第二天就迫不及待赶回村,筹集资金动工开建双垅村竹炭厂。挺过新冠疫情,仅短短几个月时间,一个年产2000吨的竹炭厂投入生产,还消化掉周边乡镇村多个拉丝厂废料问题,仅此又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4万元,在战疫脱贫工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效果。除了湖北省武警总队支持,同时在区政府、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目前正在新建竹筷成品厂,预计2021年3月份投产,预计村集体收入届时将达到60万元以上。
三是种养结合拓宽致富新门路。在白云山700米高山上,朱万泽又发展贫困户种千亩黄精和中药材,市场行情看好。精心管理白云山高山云雾茶1600亩,吸收40多贫困户常年做工,又投入20多万元新上生产线,年收入可观。同时,在各级帮助下,投入300万元建2000平方米有特色乡愁的文化广场;在省武警湖北总队帮助下,投入80万元建光伏发电;投入18万元建农家书屋,投入20多万元绘墙画,搞卫生,绿庭院美化村容村貌。
如今,贫困户罗德智成了养鸡专业户,年纯收入5万元以上 ;78岁的罗和村在家门口竹厂就业了,徐秋先成了村茶厂雇工的常客,一个又一个贫困户生活有了着落,工作有了保障,脸上有了笑容。
在朱万泽支书的带领下,村两委正撸袖奋斗,真抓实干,勇争一流。如今的双垅村,青山叠翠,产业兴旺,村湾整洁,乡风文明,一甩过去守着青山过穷日的旧貌,在脱贫致富路上,奋力书写乡村振兴的幸福答卷。
编辑:王迪
责编: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