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安区高桥镇有个状元村湾 考出了120余名大学生

家家都有大学生,村民们满满自豪感。

在咸安区高桥镇高桥村,有一个“状元”村湾——游家垅。

在这个800多口人的自然村湾里,出了120余名大学生,而且基本上是一类重点大学,还包括博士4人,硕士10多人。

“游家垅的孩子会读书”,成为方圆十里八乡人们常念叨的话。

读书第一 耕作第二

高桥村游家垅背靠太阳垴山,两边丘陵起伏,山顶翠竹摇曳,山坡梯田层层,开满金灿灿的油菜花,映在畈中明晃晃的水田里,煞是好看。

游家垅新落成的徽派风格宗祠座落在村口,堂号“书耕堂”,透着浓浓的书香气。游家垅分上湾和下湾,全湾皆姓游,无杂姓。在明清两朝,族里就出了两个进士,一位太学生。

村里的老支书游世坤介绍,游家垅在清末同治年间,出了一个太学生游月湖,回乡设馆授课20余年,游氏宗祠“书耕堂”就是由他命名。

“读书第一,耕作第二”是“书耕堂”的祖训,尊师重教历来是游氏家族的传统。在游家垅,即使大字不识的八、九十岁老人,也常把“不会读书把田种,种田也要用番心”的话挂在嘴边,以此教育子女。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宗祠就是游氏家族的私塾。那时候,村里的秀才游世禄是私塾先生,教我们读《三字经》。学生每天要背书,不认真读书的孩子,他就打手板心。”77岁老人游与池回忆说。

据村里老人讲,游世禄自幼聪明过人,但家贫上不起私塾,族中有人资助他进了学堂。后来,他学有所成,接过了游月湖的戒尺,成了私塾里的先生,宗祠为他支薪水。新中国成立后,游家垅附近的孙家畈成立了小学,游世禄不再教书授课,转行行医,成了高桥的名中医,深受当地人敬仰。

游世禄求知、实践的一生,成了游家垅人学习的榜样。他的儿子从重点大学毕业,孙辈全部考上大学,还有的考上了硕士研究生。

耕读传家 尚学进取

“游进,上海交大博士;游芳,中国科学院博士;游明,武汉理工大学博士;游韬,美国耶鲁大学博士;游佳,中山大学硕博连读;游力,华中科技大学硕士……”游家垅一共有120多个大学生,研究生10个,博士生4个,有五个家庭的两三个孩子全都考上了重点大学,游与继一家就有三个研究员。

游家垅的孩子会读书,是因为他们天赋异秉吗?村民们纷纷予以否认。村里的老人说起孙辈,说得最多的是“自觉学习,读书用心,不调皮,不贪玩。”

游明爷爷游与功说,“我们家游明父母平时在温泉做小生意,他从小读书很自觉,喜欢跟着老师学,一般不熬夜。他除了学习就是学习,从不与外人争执,也不需要大人管束他。”

游进的父亲游世和介绍,游进上海交大硕士毕业后读博,博导交给他一个课题。为攻破课题,游进每天都泡在图书馆里。历经四年钻研,终于获得博士学位。

现在,游进就职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曾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而这一切,村里人都是从新闻报道上得知。每当村里人问及,他总是微微一笑。

重视教育 成就孩子

“大家砸锅卖铁都要送孩子上学堂。”村里有着38年教学经历,在孙家畈小学、高桥镇中小学任过教的老师游训林认为,游家垅之所以人才辈出,最重要的一点是非常重视教育,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早已经扎根。

在游家垅村,游世和悉心培养孩子的故事让人津津乐道。

游世和家有七个兄弟姐妹,他在小学毕业时,虽然成绩优异,但因家庭贫穷辍学。此后,游世和在劳动之余,自学了修收音机、广播,在村里当农技工、当电工。上世纪90年代初,游世和到温泉搞个体经营,做水电安装,每月收入不菲。

游世和儿子游进从小学习自觉,基本上不用他操心。进城后,有一天,游世和突然发现抽屉里的钱对不上账,才发现儿子游进迷上了电子游戏,每天偷偷从抽屉里摸钱。为了孩子的教育,游世和放弃城里红火的生意,把孩子带回没有电子游戏厅的老家高桥镇读书。

在高桥镇,游家垅的干部舍得投资教育是出了名的,学校的老师教育孩子也尽心尽力。

1982年,游世坤当村长,当时村里有榨油厂、苕粉加工厂等集体企业,村集体年收入几十万。他做了两个决定:全村学生全部免费上学;如果孙家畈小学考了全乡(镇)第一名,给老师发300元的奖金。

“游家垅的人非常团结,不论哪家有了困难,村里人都会伸出援手。在上世纪80年代,村里还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就是无论哪家孩子考上了大学,全村要为考上的大学生免费放一场电影。90年代后,不时兴放电影了,村里谁考上了大学,村民都会前去祝贺。”游世坤说。

情系桑梓 出钱出力

你无论走得多么远,也不会走出我的心;正如黄昏时刻的树影,拖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

从游家垅走出去的孩子,无论走得多远,都依然眷念着故土。

每年春节,不论远隔重洋读书,不论学习和工作有多忙,游家垅的孩子都会回家团聚。这个时候,大家比的是谁家的孩子回得齐整。清明祭祖也是一样,远在外面的游子悉数归家扫墓,年年如此。

“爸妈,你们把在城里买的房子卖了,回游家垅把老房子修好了住吧,因为我的根在那里!”这是远在美国耶鲁大学公费留学的博士游韬前段时间发给父母的短信。

回报桑梓,是考出去的游家垅人不忘的情怀。

生于1932年的游与继是从游家垅走出去的第一位大学生。早年从中原大学毕业后,游与继曾任山东省城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山东建筑业联合会会长、六届山东省政协委员,其子是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分院院长,其女任山东大学生殖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1982年,已在山东定居的游与继携妻子儿女回乡,个人出资为全村的人安装了自来水。2004年,游与继又出资修通了村里的水泥路。

游世坤说,现在游家垅村走出去的这些博士、硕士和大学生都先后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虽然定居在外地,但是他们依然惦记着家乡的发展,开始回报桑梓。

“去年,村里有一个还在读建筑学的硕士研究生给我打电话,说要把村里的古民居进行修复,把游家垅建成美丽村湾,还拿出了设计图纸。我知道孩子们心里有游家垅,打心底高兴!我相信,游家垅以后一定会建成美丽村湾,我对他们充满信心!”游世坤说。(香城都市报记者杜培清 通讯员张春兰 刘波 陆成茵 陈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