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咸安报道(特约记者:胡剑芳 通讯员:吴东东)白水畈上一青萝,欢声笑语趣味多。恰是一年秋好处,脱贫路上写传说。
沿常横公路左转白水畈入口处,以瓦罐,磨盘,青砖,木条,鹅卵石等乡村土元素设计的“萝卜公社”标志十分亮眼,山体边立着的“2020中国农民丰收节咸宁主会场”宣传牌记录着9月下旬全市农民丰收节活动的热烈。
“十一长假萝卜公社开园以来,天天游客爆棚,加上朋友圈里各类游乐活动霸屏,赏花海,花式游玩,观大马戏团,欢乐几乎跃出屏幕。”10月10日,笔者探访高桥白水畈萝卜公社时,园区负责人丁荣无不高兴地说,8天长假接待游客近10万人,门票收入30万元,若不是遇到6天下雨,估算收入会达到80万。
萝卜公社田园综合体分为萝卜公社、田园旅居养老区、白水畈花园农场区三大板块。萝卜公社建筑外观和景观以鄂南民居农村风貌为主,包括田园民宿、乡村文创、乡建学院、楚菜研发、民俗工艺坊、农产品电商、亲子研学等综合业态;田园旅居养老区将改造后的民房用于民宿、度假公寓、旅游养老、商业出租经营,从而盘活老百姓闲置房屋,解决部分村民就业问题;白水畈花园农场用于建设集农耕体验、采摘、摸鱼捉虾、趣味萌宠表演、亲子娱乐、产品示范于一体的花园式农场,打造成为新村民计划的载体。
“妈妈,快来看,这里的花真美!”“这翘翘板好玩,这蹦蹦床真刺激!”“这驴真可爱,会吃胡萝卜”……若大的游乐场地上,花正香,草正绿,人正欢,到处是大人小孩开心的笑脸。
“自己昨天来休验后,感觉不错,今天特意带着家人来,分享快乐!"来自温泉的王先生高兴地带着孩子看松鼠,看孔雀开屏。
白水村是如何从昔日“一穷二白"的贫困村实现完美逆袭的?
原来,白水畈萝卜有着400多年悠久的种植历史,因沙壤土质及特殊气候条件,产量大,以个大、皮薄、肉脆、汁多、味甜而闻名十里八乡,民间有“贡萝”之说,还传闻嫦娥仙子喜欢吃,戏称为“仙萝”。曾经却因交通不便,导致价格过低(0.4元/斤)而运输成本高,被村民一度剁烂在地里。
2016年,新一任镇党委班子集中精力做一根萝卜的文章,通过持续开展近20多场文化活动,积极搜集民间文化故事集结出书如今,积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引来鄂旅投签约投资30亿打造,获得市区各级的重视与支持,咸安区政府一次性投入300万元请团队做规划。
拓宽道路,修整农田,规划民宿,修建景点,栽种特色果园,建城1000亩萝卜研学旅行体验核心区,2年多的艰难打造,村道路开始变脸,村容开始上妆,村民也甩掉贫帽子,走上家门口打工或做小老板的新路。
“再也不愁萝卜卖不出去了,长在地里有人拨,价格还翻几倍(2元/斤)。"贫困户黎元芝笑了,几间破房整修一新成景点,几亩萝卜地成了城里孩子下乡体验乐园。
得了出血热病差点丧命的45岁的贫困户魏再兴也不愁没事干外出打工了,村里安排在萝卜公社里为花草浇水、除虫做管理,轻松且工资不赖还可照顾家里,再也不用想孩子想家牵肠挂肚了。
白水村二组70岁的贫困户刘贤富老人也在萝卜公社除草,保洁干杂活,一天150元补贴家用,告别了只靠几亩地穷生活的日子……
“没想到开园至今人气一直升温,我们正在广泛征集关于萝卜公社发展的新思路、新建议,不断创新打造,让萝卜公社越来越热,行稳致远。”高桥镇党委书记王顺荣说,虽然白水村已脱贫,但创新的脚步不能停,让萝卜真正成为村民脱贫的“致富萝”。
头顶蓝天白云,脚踏瓜田架下,白墙黛瓦升乡愁,飘香稻浪中。过去不毛之地,今日诗和远方。高桥白水畈“贫”去马蹄轻的成功逆袭,给正在进行乡村振兴的乡镇带来新的思考。
编辑:钱维佳
责编:施秀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