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埠桥镇旅游特色

官埠桥镇区位优越,南连咸宁市区,北望武汉江夏(湖汊相隔2600余米)。境内交通便利,处于京广铁路、京广高铁中点,北上京城,南下粤港,十分便捷。107国道、京港澳高速横穿镇域南北;武汉外环、咸通高速纵贯镇域东西。地处淦河下游,斧头湖南岸,湖泊星罗,湿地遍布,水秀山清,资源丰富。14家生态农庄分布在桂乡大道沿线的绿水青山之中,特色农业基地供游人采摘,湖鲜野味让游客品尝。文化底蕴丰厚,遗存众多。官埠古桥古街、窑嘴明代古窑址、雷打半边山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张飞庙遗址、汉剧泰斗余洪元故里、革命先勋聂洪钧故居等给人无限遐思。镇域是旅游开发的处女地。梓山湖新城区正在崛起,在建中的际华游乐园、大洲湖湿地公园及向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拟建中的落雁湖风景区、原乡小镇,即将成为旅游胜地。桂乡大道连通香城泉都,梓山湖特大桥连接咸宁、武汉两市,镇域已定为咸宁城市发展的北部空间,是“8+1”城市圈的重要节点,是大武汉的“后花园”。

官埠石拱廊桥

明朝,曾任南京操江提督、兵科给事中、礼科给事中、户部给事中的孟养浩(1559-1621,咸宁县贺胜上孟湾人),因给明朝神宗提出立太字的奏章而激怒皇帝,被贬为庶民。孟回乡后的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他从贺胜经官埠到县衙,见官埠河无桥,百姓行路困难,便带头捐资,并主持集资建桥。当地乡绅百姓纷纷响应,捐资捐工,协力同心,共赴建桥事。该桥于1605年下半年动工修建,1606年底基本竣工,迄今有410年余历史。

该桥为青条石砌成,2墩3孔,墩为梭形,孔为弧形。桥长21米,面宽4.5米,高(河床距桥面)5.5米,桥面高出街面0.5米。桥上为木结构桥廊(风雨亭),7个档,共有32根木柱撑顶;檐高3米,脊高4米,顶盖青布瓦;桥廊面积94.5平方米,两侧为1米高木护栏,护栏下有14条木长凳(两边各七条),可供百余人避雨、庇荫、乘凉、歇脚。桥廊西侧正中设一小神龛,供奉桥神牌位。桥廊经四次维修(最后一次为1976年),始终保持原貌。虽经410余年洪水冲刷,仍屹然不动。2014年,获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背三眼桥

清末,河背街、官埠桥同为当时咸宁县商贸重镇。两镇虽相距咫尺,但因横沟河所阻,如隔天涯,商贸交流,人员来往十分不便。

1886年,胡翰林绅士胡汉章约集陈、周、余、胡等姓9人商议在河背建桥事,众姓皆然,并成立建桥理事会,继而积极筹款。后经框算建桥资金缺口甚大。1890年,胡汉章决然卖掉自家汉口集家嘴商铺,方凑齐建桥所需银两。

1890年底,胡派人往湖南丁字桥按设计规格订购石料。1893年9月,湖南供货方用10条大帆船装载石料偕10名建桥石匠,出洞庭入长江,顺流而下至金水过斧头湖,进淦水逆流而上,由横沟河运抵河背。1893年10月河背桥正式动工,100余人经10个月紧张施工,于1894年8月竣工。值此,河背——官埠“天险变通途”。

河背桥长30米,桥面由7根长条石并铺而成(每根石长8米,宽0.6米,厚0.6米),宽4.2米,高(河床至桥面)4米。桥型为2墩(梭形)3跨平孔石桥,故名“三眼桥”。河背三眼桥历经100余年风雨、波澜洗礼,至今仍然岿然挺立。

官埠石板街

石板街

始建于明(1606年),分东正街、西正街、横街、河街。东西两正街,街首原有古建门楼各一座,分别为“太平门”和“福兴门”(毁于日机轰炸)。“四街”总长2000米。街路面铺砌青条石,每块长1.2米,宽0.35米,厚0.3米。条石为道中横排,两侧直铺。东正街为东西走向。东起太平门,西至石拱桥廊东桥头,长500米,宽4米。西正街为东西走向,东起石拱廊桥桥头,西至复兴门,长700米,宽4米。横街为南北走向,北起东正街中段,南至老武(汉)长(沙)公路,长400米,宽4米。河街为南北走向,南起石拱廊桥桥头,北至文昌阁。长400米,宽2—3米。东西正街两侧均有下水道。下水道两侧及沟底镶嵌青砖,上盖石板,排水性能佳,雨停街道干,路面无渍水。

新屋洋湖陈老屋

老屋


始建于清乾隆甲午年(1774年),坐东朝西。其祖堂大门(门框、门顶、门楹)为青条石装砌,两边各有大石墩供人落座,一对石狮分列两侧,十分肃穆威严。祖堂老屋台基高出广场1.5米,台阶用条石装砌。

祖堂一进四重。第一重右边墙上嵌有一长方形石刻,上有开基建庄的记述,文字已部分模糊;二重右侧厢房墙体的一块青砖上刻有烧制年代,“1769年”字样;三重右边大墙的青砖上刻有“乾隆甲午年”,以此可推断建庄时间为1774年;四重设有神龛、香案,供奉列祖列宗牌位。四进祖堂,上重最为宽阔,以下逐次变窄,按建筑风水之说为藏风聚气(关财)之象;从大门至第四重,渐次升高,寓步步高升之意。

老屋以四重祖堂为中轴,向左右两边对称扩展建居室,共4排,每排有房屋10余间;共有天井16个,均用石板铺装;阴沟纵横贯通,排水通畅;四纵三横的巷道,四通八达,穿厅过堂,如入迷宫;三条横向的巷道两端均开有二门(耳门)。若关上大门和二门,犹如堡垒一般,实为典型的家族式民居。另有私居数幢,与祖堂主建筑相连且风格相似,以陈克胜先生私居保护最为完好,余则破败。整体民居占地10000余平方米,建国后至“文革”期间,全族500余人均聚居于此(至2016年已发展至上千人,大都搬出或迁出,在后山建楼房,已形成500余米一条街)。

老屋为砖木结构,外墙立面的青砖墙,用糯米粥掺石灰砌筑而成。外墙均为石门石窗,顶盖黛瓦,瓦垛耸立,全为封火墙。檐下绘有图案。堂屋内用大松圆木柱撑顶,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居室窗户为木花格子,做工精细,美轮美奂。

新屋洋湖历经数百年岁月,除祖堂保护较为完好外,其他民居大部分已破败。从建筑规模而言,可见昔日的兴盛景象。

紫潭孙老屋

紫檀孙

公元1588年,崇阳孙武后裔家大口阔,族长命文武兼修的商人福武公外出探寻宜居之地。弱冠之年的福武公来到咸宁重要水陆码头—紫潭,闻听金龙曾于此潭飞天,遂择定此处为仙居之所。经过多年的筹备,福武公着手开基建庄。其木材、石料均从江西及崇阳等地经水陆运输至此,材料预备花两年之久,住所历时三年建成(1591—1593年),取名孙家庄园。庄园建筑占地面积30000余平方米,砖木结构,5座门楼,自下而上,六重祖堂呈梯式逐次递进,取“步步高”之意。通道、天井、堂屋、房间纵横交错、尽然有序。其中横向巷道5条,纵向巷道3条,四通八达,总长约2000余米。纵向堂屋5组,其中六进堂屋1组、五进堂屋1组、四进堂屋1组、两进堂屋2组,天井30座,房屋450间。此建筑为堡垒封闭式构造,其功能不仅宜居,还能御匪,清朝至民国时期,兵匪为患,孙氏家族因此受益。六重建筑,每重中间有两个出口通道,均采用0.15米厚的实木做门板,门板上下左右用0.35米厚的青石板固定,非数人断不能撞开。

村庄的房屋建筑均青砖到顶,墙壁用糯米粥砌筑而成,全为封火墙。用0.35米厚的青石板砌筑,平均高于地面1.5米。房顶高15米,房高8米。屋垛、檐墙等均有彩绘,鸟兽虫鱼、戏剧人物,栩栩如生。堂屋大梁、立柱为松树圆木,非一人所能合抱。祖堂屋地面及天井均用青石板铺装而成,总面积800余平方米。其工程之艰巨,工艺之完美令人叹为观止。

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福武公举家百余口迁至紫潭孙家庄园(即现址:官埠桥镇紫潭村一组,400多年来,繁衍生息,人丁兴旺,至2016年人口达600余人)。临行时,族长问询其有何所求。福武公说,钱财为昙花一现,学问乃万年财富,请族长将传承千年的“金声堂私塾”赐予即可,族长允之。福武公定居后,农忙时节,耕读传家;农闲之余,外出经商。金声堂私塾开设后,授文习武,声名鹊起,享誉鄂东南各县,紫潭孙家人才辈出,成为邑内闻名的书香门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