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咸安报道(记者:余娅敏)3月7日,在城市便捷咸安店医学隔离点,最后10名隔离人员医学隔离观察期满,经检查符合解除隔离标准,在完成体温监测和消毒后,陆续走出了集中医学隔离点。而对于在这里值守了32天的工作人员来说,今天也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因为医学观察人员的全部解封,他们,也将在今天回到久违的家。
闻令而动 火速集结
如果不是进入内部,位于文笔路的这座暂停营业的城市便捷酒店,看起来跟其他商务酒店似乎没什么区别。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后,这里就被临时改建成了集中医学观察隔离点。观察点启用后,咸安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作为牵头单位,迅速对接当地卫生院、公安机关工作人员,一个10人的工作小组专班就成立了。
完善各类医学观察设施及装备,对观察对象进行注意事项告知、食宿安排、情绪安抚,每天定时与区防控指挥部沟通、各类统计数据的报送、处理各项突发事件……工作人员忙个不停。
“刚开始时,各种机制还没理顺,第一批就来了89人,最初两天我们都是忙到凌晨两点才能歇下。”余德奇说道。
51岁的余德奇是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副局长,也是城市便捷咸安店隔离点的“大管家”。2月4日,疫情防控形势骤紧,他被安排到该点上负责各项工作的协调与对接。在集中隔离点工作,意味着与大量观察对象接触,也意味着风险。一个月前刚做完肠积水手术的余德奇没有丝毫犹豫,当晚凌晨就赶到点上协调各项工作,为第二天接收对象做足准备。
“说不怕那是假的,都是父母的孩子,同样怕死、怕分离。”永安卫生院内科护士长吴金华告诉我们,被通知到集中医学点的那天晚上,她辗转反侧,想了很多,想到孩子会盼着她回家,想着年迈的父母为她担惊受怕,想到老公担心却故作镇定的鼓励眼神,她还是狠下心来。她说在这里很累、很忙、很想家,但她同时也感到很有力,每天大家相互打气,说得最多的就是加油!加油!加油!
在他们眼中,隔离变得宁静而有力,大家形成了一种默契,一种配合,一种包容。“一起努力,春天就在不远方。”
特殊要求 暖心服务
一开始的工作任务,原比想象的困难得多。
“有些人刚进来的时候,有骂人的,下跪的,各种不肯配合。”不理解、抵触,让整个团队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我就跟他同桌吃了一顿饭,凭什么把我隔离起来?”七十多岁的樊婆婆刚到隔离点就跟工作人员杠上了。经过耐心劝解,樊婆婆慢慢放下了思想包袱,向工作人员吐露,自己还比较担心的就是家里还有两万元现金,她实在是放心不下。经过跟村组联系,樊婆婆这笔钱得到了妥善安置,她这才肯安心在隔离点住下来。
“小伙子,你们单位地址在哪里,等疫情结束后,我要送一面锦旗过去,这些天,你辛苦啦!”这是观察点里的一位老先生,在解除隔离后,对工作人员吴鹏说的。
“这位老先生结石有点严重,要求喝纯净水,现在物资紧缺,但他的特殊要求我们还是要尽量满足,就像这个中药他说效果好,想出院后还能继续喝几天,我们也提前准备好了。”
在隔离点,吴鹏除了要做好餐饮配送服务工作,还要负责隔离点的日常消杀,为了做好常规消毒,他需要在天亮前背着笨重的喷雾器一层一层的消毒2-3次,把留观人员的房间、门把手进行一遍又一遍的消毒。
“我们的服务要体现城市温度,让他们在隔离期间也能感受到温暖!”这是余德奇和队员下的硬性任务。通过全面排摸,工作人员详细掌握有高血压、糖尿病、中风等病史的人员健康状况,同时针对隔离人员的不同需求,尽力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
为了给隔离人员穿上心理“防护服”,工作组成员和被观察人员建立了一个微信群,便于交流沟通。测体温报数据,开展健康咨询,询问生活情况,不断改进服务。虽然只是短暂的相处,但是工作人员的温馨服务与悉心照料,却让隔离人员深深感受到了团队的真诚关怀。渐渐地,微信群里发出了很多感谢的话,有人对每天的伙食表示满意,有人被工作人员的关心与细致感动,还有的感动于工作人员的付出。
“看着一拨拨人平安离开,我们心里也踏实,为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而辛苦,值得。”
隔离不隔心,战“疫”有温情。当隔离观察人员住进“临时的家”,许多人都在努力着,必要的食物、照料与有序的应对、保障,让有形的隔离化作无形的关怀。
守望相助 回家团圆
在守望与被守望间,大家都朝着同一个心愿而努力:守望相助,共渡难关。随着越来越多的观察人员走出隔离点,希望之火在慢慢燎原。
3月4日下午4时,一辆咸宁市中心血站流动采血车疾驰来到了隔离点,即将解除医学观察的新冠状肺炎康复者汪某和陈某从容走进采血车,捐赠康复血浆,回馈社会。
“谢谢你们,都是你们的照顾才让我们有今天,现在,也轮到我们尽心意了,非常幸运,自己也可以帮助到其他患者。”康复者汪某连声谢道。
在隔离点,跟康复者汪某一样感到幸运的还有三位患者,他们都要求要参与到“捐献血浆传递爱,生命因您而精彩”的活动中,捐赠血浆,帮助更多的患者恢复健康。
32天的坚守,咸安区文笔路城市便捷酒店医学观察点共接待医学观察人员191人次,其中第一批为密切接触者119人,第二批为治愈出院者72人。
“疫情结束时,便是归家日!”这是临行前余德奇对妻子的承诺。隔离观察期间,跟留观人员一样,工作人员回不了家。回家!成了一种奢望,不仅是工作的需要,保持距离,也是出于对家人的保护。
“完满完成任务,我们都觉得很骄傲。现在我们自己的健康检查都做好了,回去休整两天,组织随时有需要,我们随时报到!”团队工作人员信心满满。
最好的礼物,就是您安全回家。最好的回馈,就是我们团圆......
编辑:王迪
责编:徐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