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疫情期间的心理问题 心理医生告诉你!

云上咸安报道(咸宁台记者:卫东)疫情防控期间,无论是确诊患者,还是医护人员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医生是如何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以健康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投入救治工作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云南省援助咸安医疗队心理医生康明。

今年57岁的康明是云南省曲靖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从事心理干预工作三十多年。他2月12日随第三批援咸医疗队来到咸宁,共为9人次确诊患者提供心理干预。

康明说,新冠肺炎的患者会出现很多心理问题,比如说焦虑、紧张、恐惧、害怕,有的人会出现很多身体的症状,心慌、心跳、胸闷、四肢乏力、肌肉紧张、手脚出汗,有的人失眠、易惊醒;有的人早上醒得早,还有的患者可能还会出现一些比如说脾气暴躁、易激怒,这些人大都属于在重大的精神创伤以后出现的应激反应。

针对不同的病人,心理医生会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向患者讲解新冠肺炎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手段,让他们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

康明说,根据不同的病人采用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比如松弛疗法、暴露疗法、正念疗法等等。让这些患者都能够配合我们一起治疗,来帮他消除这些不良因素的症状,让他能够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配合我们医护人员进行治疗,那这样一来的话,会让疾病得到有效的治疗。

在心理干预的过程中,康明还先后为一线医护人员提供心理疏导30人次。康明说,一线的医护人员每天要面对新冠肺炎的病人,有可能会被病毒感染;每天工作要穿厚重的防护服,在病房连续工作很长时间;再加上他们离开工作岗位以后不能回家,在酒店单独居住,很孤独,会出现失眠、半夜惊醒、心慌等心理应激状态。

康明说,有的人会出现很严重的焦虑,少数的医护人员还会出现大哭、情绪非常低落,这些都属于不良情绪在这种特殊的时期的表现。作为心理医师,随队来到一线,就是要帮助我们的医护人员来克服这些不良情绪,能够以一个良好的心态,以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工作当中去,帮助更多的病人。

在疫情防控期间,广大群众都为了维护国家的防控措施,居家不出门。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的普通人也会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长期在家跟外界隔离,社会活动没有了,很多人就会出现情绪波动。

康明说,普通大众要让自己的生活有一定的规律。每天定时睡觉,按时摄取食物补充营养,保证身体的供给。通过网上学习、读书、业余消遣,让自己的时间按照一定的程序度过,自己也不会心慌,也不会感受到无聊,也不会感到无所事事。这样一来的话,相对来讲能够真正的去把控好自己的情绪,不至于出现太大的问题。等到疫情过后,大部分的人都会慢慢地恢复他的工作、学习和正常的生活,心理活动也会逐步的恢复正常。

编辑:王   迪

责编:施秀芳

(作者:咸安区融媒体中心)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