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报】供销领办,茶旅融合,近九成村民受益—— 咸安有个“茶叶村”

深秋时节,万物渐凋零。走进咸安区汀泗桥镇黄荆塘村,却是一番绿意葱茏景象。

这里有着6000多亩的连片茶园。“因为这片茶园,我们村去年还被评为全国最美茶叶村呢。”村书记陈学友自豪地说。

黄荆塘村位于咸安区汀泗桥镇北大门。回忆过去,陈学友一脸苦涩——满山荆棘,当地村民只能零星种点豆子等经济作物。

2013年,咸安区农业局、汀泗桥镇政府、黄荆塘村两委成立专班,开展产业发展调研发现,黄荆塘村的红、黄土壤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在区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林业局、财政局、扶贫办、供销社、招商局等单位的大力扶持下,该村立足区位和生态资源优势,先后进行了土地平整、残次林改造、发展规划、道路建设、茶苗育种等工作,并组织村组干部、村民代表前往浙江、新洲、英山等地参观学习。

2014年起,村里选择了“中茶108”“金观音”“黄金芽”“安吉白茶”等优良知名茶叶品种开始种植,并在区供销社领办下,成立了村办企业——咸宁市黄荆塘茶叶专业合作社,确定以绿山水库、黄荆塘水库为中心,以老咸潘公路为纽带,开发荒山、荒地,大力兴建茶叶基地,当年一鼓作气发展茶园2800多亩,成为全区亮点。

“由于茶园是标准化种植,不施农药化肥,茶叶品质高,品相好,已成为咸宁青砖茶指定原料基地。”村委会主任杨浩透露,今年春天,利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建成的茶叶加工厂正式投入使用,厂区占地860平方米,拥有3条半自动化的茶叶加工生产线,可自己生产毛尖、龙井及银毫等高端茶品,日加工能力500公斤鲜叶。

“去年,区交通局又给力地将茶区内的核心干道,打造成农村四好公路,茶园由此提档升级,成为远近闻名的茶旅景区。”陈学友高兴介绍。

“每隔几分钟,就有一列高铁穿园区而过,茶园也成为过往旅客赏心悦目的一道风景线。”记者茶区采访时,恰逢内蒙古相关代表团前来交流。带队负责人表示,漂亮的茶园让他们想起了美丽的草原,而村民们幸福的笑容则充分说明,这条绿色生态发展之路,走对了。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黄荆塘村有茶农359户,占全村85.5%;预计明年全村发展茶园可达1.3万亩,茶农人均年纯收入可达到2.2万元。

(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彭翠楠 见习记者胡融 通讯员 胡剑芳)

(作者:农村新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