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问区档案局副局长吴见知,对于你什么最重要,他回答,学习;什么最有趣味,他回答,学习;什么是你的理想,他回答,学习一辈子。为什么对这几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学习,他说,人生是否快乐,关键取决于心灵是否富足,心灵富足则快乐,而富足的心灵来源于学习和思考,学习成就了他快乐的工作和生活。
一、学习政治理论,对比分析,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一个人没有坚定的信念是困惑的、痛苦的。对国家的政治制度、对国家所走的道路、对国家的前途命运关注思考是好事,但不能正确认识、理解国家的政治制度、所走的道路,就会让你无所适从,甚至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悲观失望。
前几年,根据局党组的分工,吴见知一直分管宣传思想工作。他认真编制学习方案、制订学习计划和学习制度,确定学习内容,精心组织局中心组成员和局全体干部职工的集中学习,并参与学习辅导。去年,根据局领导班子的分工安排,他不再分管宣传思想工作,但他仍然关注、重视全局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作为分管机关工作的副职,他利用第一个签批文件的机会,建议将一些他认为带有政治理论性质的重要文件(但相关部门没有要求全局职工学习)纳入局中心组或全体职工集中学习的内容。他认真参与局中心组和全体干部职工的集中学习,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做好学习笔记,写好心得体会和调研文章。
虽然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区档案局、区委党史办、区地方志办三块牌子一套班子;他分管党史、地方志和机关工作),但他仍然特别注重政治理论的自学。去年,他《党章》全文仔细通读不少于五遍,《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均全文通读了一遍。他对时事政治理论十分关注。每一次中央全会出台的决定他都从头至尾认真学习,努力领会其中的精神。《人民日报》是他每天都会翻阅的报纸,研读报中时事评论和有关理论、政策的解读文章。
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他还有意识地找一些外国的政治学理论书籍来读,比如《社会契约论》《理想国》《政府论》等。另外,不时到区委宣传部找一些辅导性的理论书籍如《理性看 齐心办》《心胜Ⅱ灵魂与血性 关乎命运》《互联网时代》《公司的力量》等来阅读。同时,他把《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二卷当作政治理论书籍一遍遍细读,了解中国共立党领导的革命、政治经济社会建设和理论发展的历程。他关心国际形势和国际环境的变化。
他认为学习政治理论有两个主要目的,一个是指导政治经济社会建设,一个是释疑解惑。他学习这些政治理论,不是囫囵吞枣,而是将这些政治理论与中国的历史、与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与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国际环境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对比。他认为评价一个执政党、一个国家是不是伟大,不是看它是否出过什么差错甚至重大失误,而是看它能否发现错误并勇于改正这些错误,不断改革、创新、完善各种制度,使人民生活越来越好,国家越来越强大。因此,在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时,他能使自己正确地认识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的现状和未来,在思想不盲从不跟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信不疑。
近年,社会上有一些人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全盘否定后30年,或用后30年全盘否定前30年,或夸大一些社会问题,对国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有一些不正确的、片面的看法,影响工作甚至生活。针对周围这种不良现象,他尽可能用比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所知晓的历史、实事,进行辩驳、疏导和纠正,努力让这些人能全面、客观、理性并乐观地看待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存在的困难、问题,对国家的前途和未来充满信心。快乐很多时候来自于信心和希望。
二、学习业务理论和文化知识,学以致用,努力做个行家里手
吴见知常说,没有过硬的业务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工作就不能得心应手,不能战胜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让你焦头烂额,工作又怎么能使你快乐?他始终把学好业务理论和文化知识放在工作的首位。
近几年他一直分管地方志和党史工作。局党组第一次决定由他分管地方志和党史工作时,他可谓是地方志和党史工作完完全全的门外汉。他认为乡科级单位的副职必须懂得所分管的工作,最好要成所分管的那方面工作的行家里手,否则就是外行领导内行,甚至是个只能吓唬不懂实情者的稻草人,弄不好还会是个只起负作用的绊脚石。何况史志工作是个政治性、业务性很强,事关存史、资治、教化的工作呢?
因此,他认真地学习党在不同时期的大政方针政策和相关理论以及党中央对一些历史问题的论断,并了解不同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以期把握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脉络、主线,很好地掌控党史、地方志编撰、研究的大方向,特别是政治方向。
他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党史、方志业务理论知识,研读史书志书的本质特征、编写原则、文体要求、行文规则、技术规范。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他广泛阅读史书、志书;依葫芦画瓢,尝试着写志稿、史稿。他虚心地向身边从事党史、地方志工作多年的老同志学习,就理论问题和具体编撰问题同他们展开讨论,把试写的稿子给他们看,请他们评头品足。
史志横涉百科;编撰史志书籍需要扎实的文字功底。虽然不能做个通才,但他力求对史志所要记录的百科知道一鳞半爪,了解其常识性的知识。他利用工作之余大量阅读文学、哲学、历史学、法律、经济学和其他门类的书籍,把自己当作一块可无限吸水的海绵,贪婪而疯狂地一次又一次投入知识的海洋。同时针对具体志稿选择性地仔细查阅相关书籍和网上的资料,比方说,他在编撰《咸安区志》的“金融卷”志稿时,他就查阅了一些有关金融方面的资料;在统宗教部分的志稿时就查阅学习有关宗教方面的知识……
他深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道理。认真思考史书志书的本质与史书志书体例原则、文体要求、行文规则、技术规范的关系,有争议的业务问题,别人还没有思考过的理论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不同文体之间的转换问题等。在他看来,思考是学习的延伸,是一种深层次的学习。正是因为他学思并用,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迅速同步提高,虽不能说登堂入室,但做到了融会贯通、游刃有余。于是,很快地,他就能在实际撰写、评审、统稿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按这些原则、规则、规范来操作,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解释、归纳、总结,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特色的观点、思想。在志稿编撰中,能写出高质量的志稿,并写出乡镇(街道)志稿的范本;在主持志稿一审中,他总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总能提出独到甚至高人一筹的见解,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统稿中,对有问题的志稿总能作出正确的修改甚至重写。这些让很多老同志既自叹不如,又由衷地敬佩。
由于勤学好问,广学多思,不断在学中干、干中学,他所担负的各项工作都出色完成,并给他带来快乐。去年,由他担任执行副主编(主编、副主编分别由区长和分管副区长担任)、参与编撰、一支笔总纂统稿的《咸安区(1986-2005)》(180多万字,所有辅文都是他起草的)成书出版,并获得省、市方志专家的好评。他因高质量撰写《咸宁市志(1965—2005)》中的“咸安区”被咸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评为“《咸宁市志》编纂工作先进个人”。他主持编撰的《中国共产党咸宁市咸安区历史(第一卷)》,经他统稿,已形成送审稿。他具体负责的方言建档工作得到省档案局的高度赞扬,咸安区被省档案局评为“全省方言建档工作先进单位”,他监制的方言电影《钱瑛回乡》获得全省方言建档唯一的“作品特别奖”。他撰写的资政报告《一个在河南传播文明的咸宁人》获得市委副书记吴晖的批示表扬;编写的《柏墩砖茶发展简史》在“今日头条”上登载。另外,他撰写的地名故事有2篇被“寻根湖北”登载(全区只有10篇被“寻根湖北”录用),5篇史志方面的学术论文和多篇(首)散文、诗歌公开发表。(咸安区档案局 吴见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