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咸安报道(通讯员 王腾 杨丽丽)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乡村振兴怎么干?咸安区向阳湖镇一大批乡土人才做出了响亮的回答。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中,他们或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成就一番事业;或引领一方发展,带头唱响了新时代乡村振兴协奏曲。近日,记者深入向阳湖镇探访这些“田秀才”和“土专家”。
创建“农业王国”的返乡大学生
24日,细雨连绵,咸宁福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黄聪同往常一样穿梭在香菇基地,查看香菇长势。
网络配图
“农业投资大、周期长、回报慢,前期基本上都是在不断烧钱,但我还年轻,就要多去尝试?”聊起农业,这个不善言辞的80后小伙子却滔滔不绝。
2011年初,他不顾家人反对,毅然辞去城市安稳的工作回乡创业,多方筹措资金120万元,办起了家庭农场。
播种、引水、察看长势、病虫害防治……农忙时节,黄聪每天起早摸黑“泡”在田间地头,有时一天只顾吃上一顿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精耕细作,黄聪的付出回报不断,他陆续还清了所有债务,并带动了村里27户贫困户成功脱贫。
可是还来不及沾沾自喜,2016年,受外地蔬菜市场的冲击,本地蔬菜价格一路走低,黄聪栽了个不小的跟头。好在这一年他尝试了稻田养虾,水稻和龙虾双丰收。
网络配图
这次教训虽然有惊无险,却给了黄聪一个很好的警示:“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筐里”,得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走综合开发的路子,最大限度发掘土地潜力。
一年多之后,经过不断摸索、尝试,20万筒花菇基地建成,100多亩反季节蔬菜大棚落地,300多亩稻田养虾,300多亩特色果园……黄聪的“农业王国”布局已然形成。
说起公司未来的发展,黄聪思路清晰,借助市区两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依托“基地+公司+农户”模式发展现代农业,力争把基地打造成种植、养殖、观光、餐饮为一体的绿色生态乐园,带动更多的乡亲致富奔小康。
执着绿色追寻的能人女党员
“总是处在绿意盎然的环境中,心也变成绿色了。”这是铁铺村女党员雷六云常说的一句话。
这个勤劳朴实,爱琢磨事情的普通农村妇女,是村民眼中的致富能人和环保达人,一生与绿色结缘。
1993年,雷六云嫁入向阳湖镇铁铺村,由于家中地少,一年到头勤扒苦做,都吃不饱肚子。看到丈夫的哥哥李建华卖树苗收入不错,果断决定将家里的一亩水田改成旱地,种植苗木。
网络配图
“这里祖祖辈辈都以种水稻为生,这个女人来了就不安份。”面对大家的质疑和不解,雷六云没有动摇,而是风风火火地干了起来,剪枝、插枝、修枝、施肥、除草……走上了一条与别人不同的绿色产业路。
都说同行怕竞争,但雷六云致富不忘乡亲。村民李建国家庭经济负担较重,有时连孩子学费也交不上,雷六云主动上门教授他种植技术,并送来免费苗木。如今,李建国一家盖起了一栋两层小洋楼,而且还购买了小汽车,小日子是越过越滋润。在她的帮助指导下,铁铺村6组40多户村民陆续走上了苗木种植这条致富路。
几年后,雷六云当上了铁铺村六组组长。她又开始琢磨新的事情,挨个鼓动村民房前屋后植树种花,让全组家家户户都见绿。在她的带领下,大家一个传一个,一个学一个,整个湾组渐渐绿了起来,也美了起来。
现在的铁铺村6组,一到春天,家家小洋楼前姹紫嫣红,红的花,绿的树,俨然成了一幅画。
发展观光农业的致富带头人
一碧万顷的向阳湖湖畔隐藏着一个独特的农庄:竹子为廊,碧水为镜,水鸟相伴。这个名为“宝丰农庄”的庄园主人叫邓千军,年仅30岁,是咸安区“青年致富带头人”。
以前,农庄还是一片农垦田,无人承包无人管理,荒草丛生。2011年,在武汉从事水果批发生意的邓千军决定回乡创业,一次偶然机会知道了这块地,精明的他看到了商机:在这里建立一个生态农庄,专门种植精品瓜果,既能够为自己提供货源,也可以发展农业观光产业。
如何把“洼地”变“宝地”?邓千军吃了不少苦。他一边要开荒建设,还要一边学习栽种技术。试种莲蓬和葡萄成功,随后采摘园也建起来了。
2015年,采摘园开园,引来一拨又一拨游客,宝丰农庄声名鹊起。但问题也接踵而来,由于管理不当,树体营养储存不足,2016年水果大幅减产,损失惨重。
网络配图
挫折让邓千军反思:“农业采摘园的种植不能单一,要尽量增加种植品种,均摊风险,提高收益。”邓千军调整种植品种,搭配有机蔬菜采摘,完善四季采摘园的服务项目。他先后建起十几个蔬果基地,其中仅葡萄品种就5个,采摘期长达半年。2017年,宝丰农庄生意红火,接待了来自武汉、咸宁周边等地游客十几万人次。
如今,宝丰农庄已成为咸安当地农庄产业的一张名片。谈到今后的发展,致富能人邓千军信心满满,“我们已经成立了宝丰农业公司,今后将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带动当地农户一起发展四季采摘农业观光项目……”
据镇党委书记金其胜介绍,像这样的乡土人才在农村其实很多。向阳湖镇今年被选定为咸安区环斧头湖、西凉湖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试验区三个试点乡镇之一,为更好地发挥这些乡土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镇党委将建立乡镇乡土人才动态信息库,主动邀请各类市区专家,对乡土人才进行技能培训,主动对接市区相关部门,为乡土产业提供政策支持,推动乡土人才与乡土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基础保障。
编辑 刘丰华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