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安区绿肥种植示范片开耕 生态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云上咸安报道 近日,咸安区农业农村局在向阳湖镇斩关村打造的300余亩紫云英绿肥示范片正式启动翻耕作业。通过推广绿肥种植技术,实现农业增效、土壤改良与生态保护的多重目标,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

“绿肥+”模式:节本增效促增收

在斩关村的示范田内,连片盛开的紫云英如紫色花毯铺展田间,农机正有序进行翻耕作业。据咸安区农业农村局相关技术人员介绍,紫云英作为传统绿肥作物,具有显著的生态与经济价值,种植绿肥不仅能减少水稻等主粮作物对化肥的依赖,还能通过固氮增肥、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后续作物产量和品质。据测算,每亩红花草籽鲜草产量可达2000公斤~3000公斤,翻耕腐熟后可为土壤补充约200公斤有机质,同时释放相当于尿素10公斤、磷肥4公斤、钾肥6公斤的养分,相当于减少20%的化肥施用量。“紫云英翻压入土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可提高10%-15%,通过绿肥+水稻轮作模式,示范区水稻亩产预计增加5%以上,真正实现‘藏粮于地’。”该技术人员表示。

科技赋能:破解土壤修复难题

近年来,咸安区针对部分农田土壤板结、地力下降等问题,将绿肥种植纳入耕地质量提升重点工程。通过“政府供种+技术指导+示范带动”模式,推广紫云英与水稻轮作技术。区农技专家团队全程提供科学管理方案,指导农户精准把控播种、田间管护及翻耕时机,确保绿肥高效还田。斩关村种植户梁大哥算了一笔账:“一亩绿肥种子成本不到50元,但少用的化肥和增产的稻谷能多赚150多元,土地也越来越松软好种了!”

生态效益:绘就农业“绿色底色”

绿肥种植不仅带来经济效益,更凸显生态价值。紫云英生长期间可有效抑制杂草、减少病虫害,其根系还能吸附农田中的氮磷元素,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风险。为推广绿肥种植,咸安区农业农村局整合项目资金,免费向农户提供种子和技术服务,并组织现场观摩培训,为打造“低碳农田”提供了实践样板。下一步,将结合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等技术,构建“有机替代、精准施肥”体系,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眼下,斩关村的沃野正悄然孕育着新的生机。随着绿肥翻耕入土,咸安区以科技为笔、生态为墨,在田间地头书写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答卷,为乡村产业振兴探索出一条绿色可持续之路。

(通讯员:陈海林 编辑:李萌 责编:聂国力 编审:徐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