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咸安区横沟桥镇袁铺村的田间地头,一位皮肤黝黑、身材精瘦的年轻人正蹲在田垄间,仔细查看中药材的长势。他时而拨开叶片检查土壤湿度,时而抬头望向远处正在作业的智能化农机,眼神中透着专注与坚定。他就是湖北晟丰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绪娇,一位从工程行业跨界农业,誓要在黄土地里种出“金疙瘩”的“新农人”。
看着荒地心疼,就想做点不一样的事
1988年出生的陈绪娇是土生土长的杨畈村人。早年间,他和许多农村青年一样,选择外出闯荡,在工程行业打拼多年。然而,每次回乡,看到村里大片土地撂荒,他的心里总不是滋味。“农村的孩子,出路还是在土地上。”2024年,他毅然决定返乡创业,流转1200亩土地,投身农业。
“搞农业就是与天斗。”陈绪娇笑着说,语气里却透着不服输的劲儿。农业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尤其是中药材种植,技术要求严苛,稍有不慎就会血本无归。但陈绪娇偏偏要“啃硬骨头”——他专挑别人不愿种的旱地,试验中药材和高粱种植。“旱地种好了,别的土地就更不是问题。”
农业不能靠蛮干,得靠科技和精细化管理
走进晟丰合作社的种植基地,传统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景象被彻底颠覆:全智能化播种机精准作业,无人机在空中监测作物长势,数控系统自动调节水肥配比,智能喷灌系统让每一株苗都能“喝”到恰到好处的水。
“这台播种机花了8.8万,是目前最先进的型号。”陈绪娇拍了拍身旁的农机,语气里带着自豪。过去一年,他投入100多万元,其中50多万用于购置现代化农机设备,包括旋耕机、撒肥机、无人机、洒水车等。甚至连喷灌系统都迭代了三套,只为了找到最适合当地气候的灌溉方案。
在100多亩的中药材试验田里,种植着桔梗、白术等品种,有的是一年生,有的则需要三年才能收获。为确保药材品质,陈绪娇坚持人工除草,严格控制农药使用。“中草药就像养孩子,得精细化管理。”他随手拔起一株杂草,笑着说道。
摸着石头过河,但每一步都要走稳
从工程行业跨界农业,陈绪娇坦言自己是“摸着石头过河”。种植初期,由于缺乏经验,他遭遇了不少挫折,但他从不气馁,而是不断试验、改良,自己留种培育,记录不同地块的土壤数据,调整灌溉方案,甚至根据不同作物的特性定制专用农机具。
“农业虽然靠天吃饭,但更要靠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陈绪娇说。目前,合作社种植的600亩再生高粱预计5月播种,10月即可收获。“我们的目标是高粱亩产1600斤,玉米1200斤,芝麻500斤。一旦达标,明年就扩大500亩,带动更多乡亲一起干。”
农村大有可为,我们要让别人看到不一样的农业
站在田埂上,陈绪娇望着刚发出嫩芽的桔梗,眼中满是憧憬。他计划将成功经验分享给周边农户,带动更多人加入现代种植行列,共同盘活撂荒土地。“有志者事竟成。”这是他的口头禅。在这个“与天斗”的故事里,他不仅在与自然条件较量,更在与传统观念博弈。
夕阳西下,智能灌溉系统开始作业,细密的水雾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虹。陈绪娇站在田里,身影虽不高大,却撑起了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一场静悄悄的农业革命正在发生。
(融媒体记者:王迪 通讯员:镇依妮 一审:董盈 二审:聂国力 三审:徐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