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优茶到大宗茶 罗针茶业以创新引领发展

云上咸安报道 3月25日,在遭遇了霜冻天气的侵害后,随着气温的稳步回暖,咸安区各大茶园的茶树萌发新芽,迎来了新一轮春茶采摘潮。

位于双溪桥镇九彬村的汪大珍千亩茶叶基地里,中茶108、中茶102等名优早熟品种已全面开采。100多名采茶工穿梭在绿毯般的茶园中,手法娴熟地采摘初展的一芽一叶。大家提着采来的鲜叶,排着队来到收茶点称重、领钱。

“汪大珍这个茶园可以说富万家,会摘的摘一芽一叶,摘龙井是20块钱一斤,黄金茶、白茶摘一斤是30块。一般在这里会摘的人一季茶摘下来,可收入三四千块钱,只要你吃得苦。”双溪桥镇村民陈传旺说,双溪街上不上班的婆婆妈妈都在这里摘茶,最高峰的时候一天有300多人。

在汪大珍茶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制茶车间,机器轰隆作响。湖北省制茶能手张长川在自动化生产线上观察摊青、杀青、理条、辉锅等工序的稳定性,一整条生产线一个人就能轻松搞定。

“我从事手工制茶十年,把手工制茶的精华移植到机械里面做了十年,把机械做茶的经验教给机械到自动化,做了二十年。”咸宁市汪大珍茶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张长川表示,这个期间我们每年都在创新,每年都在变化,今年有个大变化,投资了20万元建立了名优茶多层鲜叶摊放机,解决了鲜叶水分不均匀的问题。

多年来,张长川痴迷于制茶机械的改造,在破解了雨水叶加工难题后,又研发了自动化名优茶生产线,今年又把目光投向了大宗茶的生产设备研发上。在制茶车间的二楼,张长川正在忙着调试自己独立设计的多层自动化鲜叶摊放机。摊放机由送风设备、输送装置、控温系统等组成,能全过程精准控制风的温度、力度、频度,促进茶叶中的酶均匀、充分地转化,为后期的茶叶杀青打好基础。

“这个是大宗茶生产线,一次可以摊放鲜叶1800多斤,名优茶一次可以摊放300斤,不仅质量提高了,我还可以非常轻松地做茶,基本上解决了劳动力成本高的问题。”张长川信心满满地表示,“我认为咸宁茶产业发展的出路就是大宗茶的生产,多层自动化鲜叶摊放机的研发成功为大宗茶的生产解决了摊青难问题,今后我还可以设计成每天可以处理五六万吨茶的自动化生产线,推动咸安茶产业持续发展。”

(咸宁台记者:李卫东 洪瑞 通讯员:汪明亮 刘滔  编辑:董盈 责编:聂国力 编审:徐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