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最美乡村|书香润泽青龙山

久居青龙山下,听过松涛如潮,亦听过鸟雀于晨间叩窗,夜间登山造访数次,日间不曾一见。癸卯仲春,时光慢下来,人亦闲散,遂携一笔一本一手机,简装前行,绕道青龙山公园正门,徒步登山。

迎面,五块灰褐长青石立在文笔大道路边,石刻烫金篆书“青龙山公园”,笔致圆润,遒劲秀丽,字迹在暖阳映照下,色泽明亮,典雅高古,托举公园的厚重。五块石高矮不一,皆上雕祥云,下刻波浪与水流,有海阔天高之寓。其中,第二块石稍矮,“龙”字上为一米余高的半截龙身以及龇牙咧嘴的龙头,龙须顺贴,颌肉下垂,鳞肥甲厚,应为苍龙。五石中第三块高出一截,雕刻的是一暴龙头,眼凸牙獠,怒须后扬,下颌线条分明,有啸动千山之感。两龙头一上一下,一左一右,一个朝东一个朝西,错落有致,凛凛生威,是为镇山之吉祥物。

缓行,登阶,灯杆、石珠、石柱、石栏杆,皆雕刻形态各异的龙。或双龙戏珠,或群龙吐火,或张牙舞爪,纤毫毕现,栩如活生,视线所到之处,指尖亦随着心的指引在微凉的石上抚摸这神灵之物。

青龙山因何得名,史料载之甚少。大意为以山形得名。青龙山东起银泉大道,西至永安大道,于省煤机处戛然而止,贯穿整个文笔大道。山脉东高西低,连绵起伏,宛如一条向东而啸的青龙。咸安以“龙”命名的居多:双龙山、青龙山、神龙洞、龙潭、乌龙观、九龙寺、龙泉禅寺、龙山一品、潜龙府邸,从山水、住所到寺庙道观,仿佛沾了龙字,便有了灵气,有镇压邪神、护卫一方安宁之意。而青龙的青,形象而鲜明,使人对神话中龙的色泽、形态有了视觉上的具象感。

拾级登山,层层上呈的石阶与景观在两侧顺坡而建的林立高楼挤压中,有逼仄与压缩感,仿若被人扼住咽喉,呼吸难畅,与众人想象中车马慢人悠闲的宽松舒适公园无以比拟。

一面巨大的石墙挡住了登山视线,近观,乃《青龙山赋》:兹有圣山,名曰青龙。逶迤起伏,气贯长虹。蟠曲南鄂,翘首长空……作者:柯于明。全赋418字,是中规中矩的楷体,落款2012年9月。十年前的今天,柯于明肩挑咸宁市文联及作协主席两职,是引领咸宁文坛的人物,字里行间,能感知作者对一个地方政治的满意度与作为市民的幸福感。为山、为塔、为公园作赋,是咸宁一个时期较为风雅的盛事,譬如潜山赋、十六潭赋、笔峰塔赋等等,都是那几年的杰作。一个城市有文化支撑,有几处赏心的景点对外宣传,方能托起城的厚重。咸宁市政府着力挖掘城市的文化内核,住建局更是增设各种人文景点,或修缮或新建,惊艳登场。文人墨客岂能放过这流芳千古的机会?或断须吟哦,或向故纸堆求教,三番五次,自成一体。镌刻于石,与草木虫鸟为邻,供后世观赏指点,即便经年之后,躯壳融入大地,其文字与思想傲立天地,风雨不朽,如是,善莫大焉。

直上177级台阶,陡峭如笔,两侧无栏杆无攀附链,委实考验一个人的脚力与体力。人到中年,肉身被工作、家庭、子女销蚀,徒剩一把风骨留给了文字,与岁月抗衡,一口气登顶成了往昔的一个符号。幸而,阶边有红蓼花纤纤摇曳,橘黄的金盏菊上白蝶翩翩,大朵的粉红、奶白茶花争艳竞放,满目盈盈,谨移步,弯腰,轻对焦,不扰一树一花的安宁。

登顶,宽大的广场上,一尊高大的雕像耸立眼前。冯京身着宋朝典型官服,头戴直尺幞头,脚蹬方履,腰束绶带,曲领宽袖,气宇轩昂。正可谓:手持书卷,低眉颔首俯视众生;美髯飘拂,一身正气傲立苍穹。

冯京乃咸宁历史文化名人,自幼聪颖好学,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中解元、会元、状元,是中国古代13位“三科状元”中名气较大的一个。时任朝廷宰相富弼见冯京才华出众,博学温和,先后将两位爱女嫁其为妻。官拜副宰相的冯京,留给后世的除了为官多地的政绩、大量诗文,还有人们耳熟能详的“两娶宰相女,三魁天下元”的千古佳话。

这样学富五车的才子,昂首于青龙山上,与咸安地标建筑“镇水口,兴文运”的笔峰塔遥遥相对,接受家乡后世子孙的景仰与朝拜,是对他最合理的安排。

山顶是另一个世界。冯京广场、学士廊、诗画苑、状元亭、读书台,一个山包一景,各琚一方,延绵相连。冯京读书台是游人休憩的绝妙之所。四周花木扶疏,红未谢绿又新,前为修剪成圆球形的纤竹一字儿排开,后为修竹林。长长的廊亭正中立一圆形竖条屏风,风过竹影动,平添几分风雅。两侧展廊别具风味,透明玻璃上印着冯京各个时期的代表作,驻足吟哦,品“经年空叹音书绝,千里常思道义欢”,感受冯京与友人深厚的情谊;读“同居八世三千口,可惜君恩未表门”,体味对张昌宗的叹息;细揣“吁嗟天下苍生眼,不识男儿未济中”,能唤起人们对项羽英雄末路的惺惺相惜……远隔千年时空,与古人对话,岂止惊喜,亦有解读诗眼的酣畅!

行走群山之巅,随处可见亭台楼阁,诗书楹联,佐以山石雕琢,满目皆书香。荆条青青,树影幢幢,曲径通幽处,道旁花木深。有爬行动物仓皇溜进草丛,窸窣有声,我用指尖拨枝弄叶,对着那一片游动的青葱,吹起了口哨。山下,青龙山高中或书声朗朗,或健儿于体育场上投球呐喊,蓬勃而充满活力,此时的青龙山、山上的冯京,在默然注视,内心涌动的亦是欣喜吧?!若不然,古木林间倏地飞出一群灰雀,红枫轻轻抖落几片叶子,密匝的松枝涌现阵阵松涛,不是适时予以回应谁又能给出圆满的解释?

正午,阳光炽烈,游人渐稀。间有老人安坐长椅笑看幼孙在毛茸茸的草坪打滚;摩登女郎蹬踏翘板忽上忽下,耳语如常;亦有妇人头戴遮阳帽腰系外衣在登山步道上缓缓而过,手机里传出的文学讲座让人忍不住侧耳细听一番。我在山包上席地而坐,看足下高楼如匣车流似蚁,看河流蜿蜒盘踞于村落与山谷,感自身如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曾经的自鸣得意或烟火岁月的负累皆如草芥、似浮云。登高望远天地阔,纵横捭阖自从容。才明了,群居生活的人类,为何渴求与山水为邻。登山临水,能强身健体,滋养心性,亦是观照自我,濯涤心灵尘埃之良方。倘若不是政府为了增强居民生活的幸福感,斥巨资将这荒凉的青龙山改造成民生工程,让周边市民有了可赏可游的文化长廊,咸宁市住建局锦上添花增设绿色生态景观与配套设施,打造为网红打卡之地,今天的我、她、他们如何能在这山间悠闲漫步?

如是,居在书香润泽的青龙山,是我之幸,亦是山下民众之幸!

(来源:学习强国 作者:成丽 编辑:孟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