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非遗声音馆 | 一江两岸八埠口,两块麻糖一杯酒

二十集系列报道:《湖北非遗声音馆》,本栏目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湖北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事业部联合承办。


系列报道《湖北非遗声音馆》,请听第十四集:一江两岸八埠口,两块麻糖一杯酒


▲图为 孝感麻糖

孝感麻糖是湖北老一辈人逢年过节都会摆上茶几的传统小吃,它喷香酥脆、甜似蜜糖,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它可是紧俏的美食,主人家只有在过节时才舍得买一些招待客人。一片麻糖也是许多湖北人甜美的童年回忆。

时过境迁,即便现在市场上各类花样繁多的点心、零食层出不穷,但用料简单,制作繁琐的麻糖仍留有一席之地,历久弥新。他们是如何做到的?我们一起前往孝感的麻糖厂一探究竟吧......

▲图为孝感麻糖工厂内正在制作白芝麻麻糖

孝感,地处湖北省东北部,长江以北,汉水之东。因东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行孝感天动地而得名,是中国孝文化之乡,也是距离武汉市最近的城市,30分钟的高铁就可抵达。

记者:师傅,我们去孝感麻糖厂。

司机:我们也吃麻糖。

记者:是从小吃到大吗?

司机:嗯,从小,过年都吃。小时候自己家里都做,也好吃。

▲孝感麻糖非遗传承人周志超(中)带记者参观工厂

麻糖厂离孝感市中心不远,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参观需要提前预约,第四代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周志超来门口迎接我们入内参观。

记者:您好!

周志超:我们先到博物馆去看看好不好?

记者:好的。

周:看完博物馆就到车间里去。

▲图为 孝感麻糖米酒博物馆内

2012年,由孝感麻糖米酒有限责任公司在麻糖厂旁建设的孝感麻糖米酒博物馆建成开馆,这是一家专题类博物馆,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由孝文化展厅、麻糖展厅、米酒展厅三部分组成,不仅传承了中华孝文化,也存放着孝感人民对麻糖的情感与记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孝感地处汉江平原,物产比较丰富,是鱼米之乡,又盛产芝麻、糯米、稻谷、大麦,因为我们当地的芝麻粒小、饱满,糯米容易出糖,脂类淀粉低,大麦也比较饱满,适合做麻糖。”

▲图为 现场切麻糖

孝感麻糖是湖北名特产品之一,早在元朝末年,就享誉中华。在孝感,八埠口是麻糖的起源地,当地俗语有“一河两岸八埠口,两块麻糖一杯酒”的描述,还流传着孝子董永和麻糖的故事:相传董永与下凡的七仙女配成了夫妻,然而王母冷酷无情,最后硬是拆散了这对恩爱夫妻。董永与七仙女生有一子,名叫董宝,长大后七仙女送给他谷子一碗,嘱咐每天只要煮一粒,就可当作一天的口粮。而董宝回家后,把一碗谷子全煮了,谷子变成一座饭山把董宝压在山下。后来在饭山上长出一种特殊的稻子,由于是来自天宫的仙种,所以滋味特别甘美,民间就用它制出麻糖,麻香酥脆,味美可口不粘牙,非常受欢迎。于是,此糖在当地广为流传。

“这是我们厂房,12年的时候搬进来的,以前不在这儿,在老城区里面,那边因为交通、规模都限制了我们的发展,达不到出口和卫生要求。我们孝感麻糖是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老外特别喜欢吃麻糖,俄罗斯、加拿大……反正有华人的地方,带动华人圈吃 。”

▲图为 记者参观麻糖生产过程

麻糖厂就在麻糖博物馆的旁边,疫情之前,也是对外开放可供市民参观的,让大家隔着透明玻璃墙,直观感受麻糖的生产过程。

在现代化的生产车间,我们换上工作防护服,经过重重消毒,终于在制糖车间观摩了现代化制作麻糖的过程:

记者:琥珀色的液体糖,很像小时候的搅搅糖。

周:对,等会要通过机器扯白。

记者:从琥珀色搅到你们想要的颜色得多长时间?

周:一般3到5分钟。


看似简单的一片孝感麻糖,它的实际制作的工序足有24道,其中的扯糖最费体力,传统制作手法考验的是制作者的经验和技艺:将刚刚熬制好的滚烫麦芽糖放在木质扯糖桩上,手握两根木棒飞快粘附上糖液,均匀受力一起拉扯,糖稀若受力不匀会流淌到地上作废,又因和空气接触渐渐冷却而趋于固态,所以要快、准、狠方能短时间将琥珀色糖浆拉扯成乳白色,在它变硬之前和芝麻交汇融合。而现在为了实现量产必须借助机器。

孝感麻糖厂一直保留一间手工作坊,还原旧时制作孝感麻糖的场景,定期让年轻的工人跟随师父学手工制作麻糖的技术,今天周志超将自己80多岁的师父李金安也请来了。

记者:传帮带,你们学艺的时候师父也是这样来教你的吗?

李金安:是。

回忆起三十七年前跟着师父学艺,周志超记忆犹新:

周志超:1983年毕业找工作来到的制糖厂,什么都不会肯定要拜师呀,拜在李师父门下学习。辛苦啊!三大苦,一个是做酒苦,一个是做糖苦,挑夫苦。高温啊,要靠体力。

李金安:那个时候还是烧的煤。

周志超:煤要烧,水要挑,芝麻要脱壳、捣碎之类,很麻烦的,孝感麻糖有24道工序,6道流程,学了4年慢慢的悟。

现代化的麻糖厂虽然依靠机器量产,但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何宣川厂长坚决要保存手工制作麻糖的技艺。

“我们做糖有60多年的历史,麻糖呢是个传统产品,在我们孝感市也是张名片,李师傅是师父的第三代继承人,传到我们这里就是第四代了,我祖父前还不知道有多少代,因为历史太远了。不是麻糖非遗,是麻糖制作的工艺是非遗,制作麻糖的工艺、技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把它传承下去。现在我们都是机械化,手工生产要淡忘了,我们要把手工捡起来,往下继续传下去,见证我们的历史,见证我们的文化。带动年轻人学习,再不学就没了。”


封建社会,麻糖的制作技艺不传外人,是作为家庭生存之本由家族男丁继承,而今因为手工制作麻糖耗体力又费工夫,学习的人越来越少,年迈的李金安师父特别怕手艺失传,周志超和何厂长对未来倒是信心满满,常常安慰师父。

作为李金安唯一的徒弟,周志超秉承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孝道文化,逢年过节便提着麻糖去看师父。

“年轻的时候,师父住在八埠口,每逢初一就约一帮人,一二十人一起去看看师父。时间长了,有的成家立业去做其他事了,有的淡忘了,但我一直坚持。”


孝感人常说“逢年过节看爹娘,莫忘带几盒好麻糖,麻糖米酒都不带,做客都没有人来爱。” 周志超提着自己手工制作的麻糖去看师傅,传递的不仅是尊师孝道的精神,也是一种守护技艺的责任。在麻糖制作的老手艺里,传承的也不仅是一门手艺,也还有一份对老味道的执着。这份孝感麻糖独有的香酥绵甜,承载了当地乡土文化绵延至今的惦念和孝道亲情。

采写:杜雅婷

播音、录音合成:胡明畅

图文编辑:孙应繁

编审:张晓慧、刘慧雯、马林、周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