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教育部官网消息,11月15日印发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加入了有关预防性骚扰与性侵害进教材的内容。这是相关内容首次进入中小学教材,标志着我国在未成年人性保护道路上迈出了稳健一步。
有关未成年人性保护内容进教材的呼声已持续多年,但由于多方阻力,一直未能实现,这也使得我国性教育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一方面,不少家长谈“性”色变,对于性保护内容始终存在着道德恐慌,认为相关内容会“带坏”未成年人;另一方面,教材如何编写,写到何种程度,也是困扰教材编写者的一大难题。由此可见,此番教育部推进性保护内容进教材决心不可谓不大。然而,“进教材”毋宁说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如何教”才是决定中小学性保护教育成效的关键所在。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以应试为导向,而非以教材。教材上有的内容,考试不考,老师就不教。某些学校甚至把教材发给学生,却不开设课程讲授。把未成年人性保护内容编入教材,并不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可以说,如果不解决好“如何教”的问题,“进教材”就失去了其意义。主管部门不仅要推进中小学教材中有关预防性骚扰与性侵害进教材,更要制定规则保障“书得其教”。
在学校层面上,不能把讲授性保护内容当作应付公事,搞形式主义。仅靠几堂课上的照本宣科,对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恐怕难以起到明显效果。不妨邀请孩子心目中形象高大的“警察叔叔”到校园进行知识普及宣传,亦不妨采用话剧表演、情景重现这样别开生面的手段,寓教于乐,通过丰富的感官体验,提升青少年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
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离不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三方合力。在教育部门推进未成年人性保护内容进教材、进课堂的同时,家长应该树立对性教育的正确认识,建立家校配合的良性关系;此外,未成年人性保护教育也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为学校教育提供各类资源的支持,形成一张未成年人的“保护网”。
教育能够打开无知的黑幕,让阳光普照,使每一个童年都不再被性骚扰和性侵害的阴影笼罩。
来源: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