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工作回眸】之三:坚持为民情怀 践行群众路线

五年来,咸安区政协秉持为民情怀、顺应基层期盼、紧贴时代发展,着力理念创新,走深走实新时代人民政协的群众路线。

秉持为民情怀,开展“有温度”的监督。围绕“民生八字”的焦点,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连续多年就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区中小学校“大班额”问题、乡村公共卫生服务薄弱问题、农村安全饮水等问题,运用调研视察、协商座谈等方式,监督助解群众急难愁盼。几年来,通过市区两级政府的共同努力,城区新建、改建、扩建学校20多所,新增学位近4万个,“大班额”现象基本消除;大学生村医纳入定向村医培养体系,乡村医护队伍逐年充实;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投入资金2亿多元,供水质量不断提升,农村广大群众喝上“放心水”。此外,我们围绕乡村振兴发展、交通重点项目建设、粮食安全、居家养老等涉及群众和企业关切问题,开展重点视察10余次,组织委员有序参与平安建设、文明城市创建、政法队伍整顿等专项监督,提建议、促整改、谋发展,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

紧贴社会发展,打造“不下线”的平台。根据新时代群众工作需要,在探索网络议政、远程协商形式上倾力作为,打造“永不下线”的履职平台。届初,我们制定了《关于探索开展政协网络议政和远程协商工作方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着力经常化、常态化协商,搭建网络视频议政平台,确保委员履职永远在线。平台搭建后,实现了与乡镇办实时直连互通,奠定了网络议政基础。五年来,我们围绕乡村道路交通管理、全域旅游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等议题,开展了网络议政和远程协商活动5场。活动中,邀请政府分管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与政协委员面对面协商,推动相关问题面商解决。

顺应基层需求,健全“在一线”的网络。“协商在一线”作为全省政协系统的一项重点工作。区政协秉承“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理念,从2019年开始试点探索,制定了党组成员联系党员委员、党员委员联系党外委员、全体委员联系界别群众“三联”制度,推动委员下沉一线,听民情、知民难、解民忧,做实政协组织委员、委员引导群众的工作链条,织密委员“在一线”履职网络。按照“六有”标准,坚持“一室多用”,在不增加基层负担情况下,建立乡镇(街道)、村(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协商在一线”议事室30个。坚持“小切口、大民生”,依托“民意恳谈会”等形式,建立健全委员、群众与部门三方会商机制,促进部门政策的精准落地、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和群众诉求的合理解决,促进协商“多赢”局面形成。人民政协报社领导现场观摩并充分认可温泉花坛社区协商活动,省、市政协主要领导来浮山银泉社区调研指导协商工作。截至目前,全区共召开协商恳谈会41场,参与委员和群众达500多人次,促成了70余件“民生小事”的协商解决,受到基层群众的好评。

编辑:王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