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需要更多“科学姥姥”


近日,72岁的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吴於人在短视频平台上火了。退休之后,她利用短视频平台,给大家科普物理常识、演示趣味物理实验,被百万粉丝亲切地称为“科学姥姥”。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她坚持科普事业已经有16年,通过短视频打开了科普新局面。

视频里,吴姥姥一头白发,穿一件卡其色的多功能马甲,里里外外有十几个口袋。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鸡蛋、晾衣架、硬币、气球、牙签、竹扫帚,都是吴姥姥的道具,加上妙趣横生的演示讲解。很多粉丝爱上了物理,跟着吴姥姥一起做实验。

吴姥姥的短视频账号名为“不刷题”,细想下来大有深意。多少孩子因为刷题而丧失了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而吴姥姥用充沛的教学热情,用与生活零距离的表现形式,用严谨却生动的讲解,不仅把科学道理讲得深入浅出、意趣无穷,同时让更多人明白,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走近物理、领略科学世界的乐趣,是幸福愉快的事情。网上大大小小的学生经常提问,和姥姥互动,展现出了强烈的学习兴趣。

科普工作,实质在于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而青少年的科普工作,更加任重道远。科普“还是要从娃娃抓起”,这是吴姥姥的深切体会。青少年科普做到位,不仅能让科学知识滋养更多孩子的生活,更有可能激发他们的“科研梦”。

青少年科普,需要更多的“吴姥姥”,需要更多“不刷题”的教育理念。其实,吴姥姥并不孤单。20年来,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足迹遍及全国各地,一场场富有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演讲,让无数师生受益。此外,不少科学家常年深耕科普园地,以科普剧、动漫、歌曲等形式,引导青少年热爱科学投身科学。如今,科普短视频的兴盛,更是实现了青少年与科普知识间“最后一公里”的快乐传送。希望更多孩子领略到科学世界的无穷乐趣,唤醒内心的求知欲,提升科学素质,用科学精神照亮未来之路。

(来源:北京晚报 责任编辑 马张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