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里的守望者

8月3日,天气预报最高温37℃。

上午9时许,咸安区植保站站长曹升记,以及副站长王采平、陈充,带上水瓶、草帽、脸盆、笔记本等出发了。

当天的任务是围绕斧头湖沿湖的几个乡镇,对水稻病虫害进行普查和重点地段的系统调查,并现场指导当地群众在病虫适期内施药、抗旱防灾减灾。

第一站是位于官埠桥镇紫潭村14组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到达此地,只见连块成片的稻田如碧波荡漾。此时烈日当空,热浪滚滚,随行的记者很快就满头大汗。曹升记等3人,个个皮肤黝黑,走在田埂上,同农民没有两样。“每年7月至9月是病虫害防治关键期,我们几乎每天都是早出晚归,生怕防治有漏点。”曹升记说。

来到一台绿色杀虫灯前,只见灯脚下有大量死去的飞虫。“这个叫风吸式太阳能杀虫灯,每晚6点多自动亮灯工作,杀死的各类害虫也是很好的家禽饲料。”曹升记说,植保站已经配备100多台,免费提供给示范区使用。

期间,副站长陈充已经卷起裤腿下到田间,将脸盆贴近一束水稻根部,并敲打水稻。白色的脸盆上立即就有了大大小小几种飞虫和虫卵。“你看,这是白背飞虱,这是灰飞虱,这是褐飞虱,不过稻飞虱数量都在可控范围之内,但也要密切注意防范。”陈充说。

很快,几个农民看到植保人熟悉的面孔相继围了过来,急切询问:“陈站长,发了什么病虫,要不要打点农药?”

“暂时不用。农药尽量少用,要对症适时用药,不能盲目用药。”陈充转头告诉记者,植保站正在全区探索“间隔用药”防治新模式,以实现农药减量、农田增效。他还告诉记者,以前每年农田用药六七次,现在每年只用两至三次,“主要是推行绿色防控”。

“有他们(植保员)全程把控,我家今年的水稻丰收就有望了!”农民胡祥武告诉记者,这几年,他家的水稻平均亩产1300多斤。

记者发现,部分农田已经龟裂。副站长王采平在水田快速巡查了一圈后,对几位农民说:“高温天气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大家要做好抗旱准备,已经干旱的稻田要尽快抽水灌溉……”

一次系统的测报工作完成后,时间已到11点,这时的太阳仿佛一个大火球。

“你们的工作很辛苦!”记者说。

“还好吧。已经习惯了。”曹升记笑着说,“走,下一站我们去斧头湖流域绿色防控示范基地,争取12点半之前收工!”

随后,一辆破旧的面包车,颠颠簸簸行驶在碧绿的田野上……

来源:咸宁日报

编辑:余娅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