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汉子的百果园,靠口碑“出圈”

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为很多人所向往。

咸安区双溪桥镇毛祠村十一组的中年汉子樊后海也选择回到家乡,发展了90亩的百果园,凭借着好吃、好玩、好看的好口碑,百果园“出圈”了。

酷暑下,樊后海的鬓角、额头早已挂满汗水,但说起自家的果园,这个中年汉子兴奋不已。90多亩的果园,就在樊后海的家门口不断延伸,300多个品种,桃、梨、枇杷、核桃……他随便数得出很多。

绿意枝头浓,田间瓜果香,是双溪桥镇毛祠村现在的写照,可是从前,毛祠村不是这样。缺水又容易内涝的地形,让方圆几里的田地成荒,当时在外打工的樊后海,看着家乡破败满是心疼,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他,总想着做点什么。于是,他从30株苹果树开始了果园之路,一干就是30年。

湖北也能种苹果?能,并且还挺好吃,1989年,樊后海在合肥函授学习种植“巨森苹果”,回乡试种成功后,他逐步扩大面积,开展了多品种的尝试,自家地不够,他就流转湾子里其他村民的荒地,久而久之,湾子里原先两三米高的荒草,变成了果实累累的果树。“我做这个就是农业情怀,我喜欢种果树,家乡太贫穷落后了,有些东西我想改变,当然我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是只要人人都这样做,慢慢可以带动村庄。”

田地盘活的背后,是樊后海夜以继日的学习果树种植知识,樊后海的家里有一摞摞厚厚的书,很难相信他的农业知识是靠“自学”掌握的。全国各种农业杂志、书藉,他都买回来看,电视、广播里的农业科普他也一样没落,哪里有新品种新技术,他都跑去学。

与常规果园种植不同,樊后海把果园当生产车间,充分运用良种、良法、良策。思路决定出路,根据多年来经营果园的得失,从高效、节本、省力的角度,他引进、摸索出了高效果园经营管理的八字思路“位、规、土、植、剪、质、保、销。”搞准果园定位,规模适当,品种多样,各有特色并注重景观,观采并举,不仅仅是卖果子,而是把果园做成个生态趣味型平台,环境好了,人气上来了。

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口味”,樊后海不断地更新筛选品种,从全国各地引进三百多种新品种在本地试种,目前保留了200多个品种供游客选择。

这些品种,有的形状奇特,有的外观漂亮,有的口味香甜。不仅如此,在樊后海的微信朋友圈里记录了园子里这些植物生长的点点滴滴,大概也是因为这些真实的记录,朋友圈也成了他吸粉销售的平台。

在果园做活的樊师傅告诉记者,果子成熟,老板只需手机发个朋友圈,采摘的人就挤满了园子。“水果好吃啊,以前我都没见过这么多水果,各种各样的,水果成熟的时候五湖四海的都来了,每天人多,靠采摘就能卖完。”在果园做活的樊师傅不仅见识到了新奇的好吃水果,生活也随着果园的出名而发生改变。除了流转给樊后海的土地,樊师傅还种植了7亩的优质稻,果园需要工人时,他再以每天100元的工资来园区打工,算下来一年三四万不成问题,樊师傅说,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

樊后海创业之路这就算是踏上正途了,可他并不满足于此。

将水果园发展成为稳定的村集体经济,农旅融合同步推进,为毛祠村实现乡村振兴助力,是他下阶段的目标。

“除了水果,香稻也有,玉米也有,蔬菜也有,人家来了,吃喝玩都有,我就像农家乐那种形式发展,不仅硬环境搞好,软环境也搞好。”

来源:湖北农村广播

编辑:余娅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