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善思 乐于奉献——记咸宁市银桂学校教师张群

云上咸安报道 (记者:施秀芳 实习生:代玉莹)“心存阳光,必有远芳。”这是咸宁市银桂学校张群老师的信念。身怀暖阳的她,像太阳一样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教育事业,照亮师生的心田。从教25年的她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扎实工作,勤奋学习,默默奉献,犹如美丽的银桂,芳香四溢,深受师生的喜爱。

勤学善思,踩准新课改的节拍去实践

“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学习从来都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一直都在学习,学习怎么跟学生相处,学习怎么样才能更好地教学。”虽已到中年,张群却很乐于接受新的思想,新的思维,“当老师不是说是要顺应时代,他们的思维应该往前面走一点,得想得更多,学得更多,才能做得更好。”为践行新课程改革,张群老师全身心投入到课程改革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思考和反思,迅速踏上课程改革的节拍,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她的课堂教学方式灵活,教学具有开放性和艺术性。平时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休息时间为教学制作教具,为学生制作学具。

“我们喜欢张老师的课,她讲课语言抑扬顿挫,特别吸引人,下课铃响了我们还不想下课。”学生们用着她制作的学具上课,全神贯注。张群老师努力探索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在教中研,研中改,积极实践新课程标准,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课堂模式。经过不懈努力,2014年春,她喜获咸宁市优质课一等奖。她也在国级、省级刊物发表多篇论文、教学案例等,多篇论文在省、市、区获奖。


这些奖项,不是随便得来的,讲课、听课、评课、学习、研讨、交流,是她的业余日常。她积极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老师讲课、听课、评课等活动。她虚心向名师学,2018年她加入了咸宁市王小明名师工作室,每周三下午同名师们一起学习、研讨、交流。每学期工作室成员都要阅读一本教育教学著作,写读书笔记 ,在微博上写教学反思。即使工作任务再繁忙,她仍坚持学习,从不落下一节研讨课。有时为了一个问题的研究报告,她翻遍各学段的教材和教师用书,认真领会,做汇报ppt到深夜。

“智慧德育”,把准小学生的特点去教学

张群老师从走上教育岗位的第一天起,一直坚守在教育第一线,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日常,她会有针对性地找学习困难的学生谈心,了解情况,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用耐心和爱心辅导他们。有一年,学校缺少老师,张群自告奋勇毅然担起一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老师,每周有二十多节课,她除了上课就是在备课、改作业,而也是这年,她带的一个班,期末统考成绩年级排名第一。

她在任政教主任期间,联系武汉学校带骨干老师参观,创造性地整体构思班级文化方案,围绕“仁义礼智信”,每个年级一个字主题,每个班围绕主题开展本班文化特色。一年级以“静”为主题文化;二年级以“礼”为主题文化;三年级“智”为主题文化;四年级“诚”为主题文化;五年级“善”为主题文化;六年级“雅”为主题文化开展“智慧德育”。正是这种不断创新,根据学校自身特点,最大化优化资源,在社会中找资源的方式,驱动着她不断创造着佳绩,她所在学校被评为咸宁市先进德育学校、优秀家长学校。

乐于奉献 ,找准自己的党员定位去为人

身为老师,她乐于奉献,每周五下午开展校本课程,为学生免费开展的特色课程达十多项。她还组织全校献爱心活动,捐款帮助学校的困难学生,利用下班时间为所有贫困学生买新衣和学习用品等。

疫情期间摸排登记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很多人的生活。身为党员的张群看到小区值守力量薄弱,主动找小区党支部申请加入抗疫志愿者,发扬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畏危险,带头冲在抗疫一线,为了解决小区群众生活需要,她帮忙想办法,迅速建立小区买菜群和买药群。在网上直接对接超市、药店,每天为群众不厌其烦地完成购物。对于不会使用手机的老年人则采取登记购物,直接送上门。除此之外还上门摸排登记,晚上就在救灾棚整理、填写信息。因天黑忙于摸排登记,不小心将自己手机摔坏了,疫情期间,买手机难,而且需要花费一笔“大”钱,她虽然心疼,但对一起值守的人说:“能为防疫作贡献,我无怨无悔。等疫情结束再买一个吧。”就这样,她在阳光社区大修厂小区抗疫一线一直坚守到解封。

“跟学生们呆在一起,我一直都觉得自己挺年轻的。要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引导孩子自己成长。时代不同,教育也是不同的,我现在面临的00后的孩子生活条件更好,我压力也很大,教育他们往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教25年,70后的张群继续在教学岗位上耕耘,勤学善思,乐于奉献,用心用情培育祖国的花朵。

编辑:钱维佳

责编:施秀芳


(作者:咸安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