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鸡山里筑凤巢——咸安区大幕乡金鸡山村脱贫纪实
2020年5月25日,周一清早,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三名扶贫驻村干部夏禾、雷武、王衡按例去大幕山,我随行去金鸡山村采访。沿路但见群峦翡翠,云雾缭绕,风光旖旎,全然不觉是在修建中的崎岖公路上颠簸。到达金鸡山村,一派“金鸡山葱翠,水库碧波清。花卉美经济,蔬菜脱贫经。温氏养鸡乐,服务打工劲”的脱贫新貌呈现在人们眼前。多少年来,人们把大幕乡金鸡山村与穷山僻壤、闭塞落后画上等号。那里路烂坡崎,遍山顽石、土地贫瘠。2014年金鸡山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54户536,贫困户占比15.1%,或因病致贫,或因教致贫......无人才无产业,缺技术缺资金,危房随处可见,老街杂乱无章,基本上都是“等要靠”找上级解决燃眉之急。2018年金鸡山全部告别贫困,是如何摘下穷帽的?“筑巢引凤”,引来了致富的“金凤凰”。金鸡金鸡,肯定有鸡!传说金鸡山曾有两只金鸡在山上栖息故名。驻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长夏禾坚定地说,我们硬是要把鸡笼变得富裕,把巢筑得漂亮丰满,才会吸得凤凰来。“政策支持,因地制宜,能人回乡,”夏书记自信地说,自2015年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金鸡山村利用紧邻水库优势,请回外地老板王浩,兴建花卉基地;帮助贫困户张建平筹建了金鸡山建业蔬菜水产品养殖合作社;成立了下张温氏养鸡合作社;2019年光伏发电项目启动并网,当年发电创收5.4万元。如今,深山皱褶的金鸡山,摆脱了贫困的束缚,全村1018户3908名村民,正撸起袖子修路、光伏发电、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建设,合力向小康目标奋进。
光伏,像鹰的翅膀
“光伏/像鹰的翅膀/穿越房顶和整洁的村庄/屋顶阳光银行,存进眼光/屋内阳光生活,奔向小康/精准扶贫的光源/点亮火红的日子/唤醒屋檐下叫春的乳燕/引得凤凰来筑巢。”走进村委会,一眼感觉不同的是,村委会楼顶和附属楼顶都架上了“蓝板板”。几位大爷大妈正在房顶清扫光伏板的浮土。“擦干净些,让咱们的‘电银行’多赚点钱。屋顶建光伏发电,用电不精打细算了,还有剩余的电‘网上卖’。一年下来,能挣约8000元呢。”一位大妈高兴地说。而另一位大爷接过村委会的1200元的辛苦费,喜滋滋地说:“这光伏发电还给我发了一年的扫地工资。”据夏书记介绍,金鸡山村光伏发电站功率60千瓦,年发电量6万度,发电收入2万余元,国家和省级补贴2万余元,村级年收入可达5.4万元。村委会设置了24个公益性岗位,用于组级保洁员工资,全部安排贫困户务工就业,增强了村里的造血功能。夜晚,村公路旁高擎的路灯像一只只夜鹰,照亮夜行的人们,这也是利用太阳能和风力发电而成的,成本低,效益高。我了解到,光伏发电板可正常运行25年。按每年为贫困户提供约8000元的收入,使用寿命期内,最终收入可达20万元,实属贫困户是“一块铁板性”的“阳光收入”。
山旮旯活出“花”样人生
村委会后面,150亩花卉基地令人赏心悦目,绿盈盈的苗木盆景形态各异,或球状,或侧枝,或直立;远处青山起舞,对面金鸡山的美丽传说让人浮想联翩。在黑色遮阳棚下,一畦畦、一片片的月季、玉簪、紫色醡浆草等,20多种花花草草,姹紫嫣红、百花争妍,俨然一片璀璨花海。基地所在的金鸡山村1组紧邻高山口水库和董家垅水库,取水灌溉方便;幕阜山扶贫旅游公路的建设改善了金鸡山村的交通条件;花卉园林旅游市场前景广阔。
2017年3月,在驻村工作队和大幕乡政府的大力推介下,湖北芳华园林景观有限公司在金鸡山村建设花卉园艺观光基地,总投资5000万元。目前,投资400万元的一期工程已完工。基地内安装了大棚和喷灌等设施,种有100多种、近10万株速生花卉,生长周期短,经济效益高。去年销售收入200余万元。不远处,几个妇女正在为球形矮植锄草,还竞相亮起了歌喉。贫困户王友先蹲在地膜上,熟练的往花盆里培土。她说:“基地就在家门口,屁股一扭就到了。每个月都能赚到2000多元,照顾孩子和婆婆也很方便。”有20余户贫困户就业,基地每年向贫困户支付土地租金、工资近40万元。“花卉基地充分利用大幕山优良的生态环境,将基地建设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打造田园综合体。去年收入70万,再扩大1000亩,带动更多贫困户务工顾家两不误,让贫困户在山旮旯里谱写自己的‘花’样人生”。"夏书记无不自豪地介绍。
养羊,发了“羊”财
2013年,在外打工的有志青年俞弢,回乡与人合作流转了49亩土地,建起了四有羊业合作社,有2000平方米的分离式养殖场。填补了咸宁没有山羊繁殖基地的空白,一年可繁殖仔羊3000只,出栏2000只左右。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了养殖合同,负责提供羊种、防疫、免费技术指导,以及成羊的回收,采取“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做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村民每养一只羊可获利约600元,每年为签约贫困户增收10多万元,带动9户24余人发“羊”财。合作社还种植了牧草,羊粪用来肥田。每年向村民收购玉米秸秆、红薯藤、花生藤等农作物近百吨,加工成羊饲料。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废料也给村民带来收入。为让贫困户放心养羊,工作队对养羊每只给予300元的补贴,共补贴7万余元。另外养牛每头1000元、养猪每头300元、养鸡、鸭、鹅每只20元、种菜每亩500元。连续几年贫困户自身发展产业奖补资金每年都有10万元,全部打到贫困户的账户上。2017年,俞弢又投资30余万元在咸宁火车站开办了“四有羊庄”餐馆,实现了从养殖场到餐桌的无缝对接。如今,合作社年实现利润30余万元,俞弢给自己的羊注册了“夏石俞”商标。他还与向阳湖兴兴奶业合作,引进一批奶山羊,发展新的产业链。值得一提的是,女汉子俞新春也发了“羊”财,硬撑起五口之家的“鸭梨”:瘫痪丈夫大量的医疗费和三个孩子的抚养上学。当初在夏书记苦口婆心的鼓励和帮助下,俞新春由养1只羊到42只,羊群结对,夏书记勤上门送技术,联系先养羊后付本。她还跑到通山购羊转手卖,每只赚两到三百元。俞新春的勤劳细心,羊养得肥膘体壮。一年下来,收入直蹿2万多元。俞新春勤耕苦做,白天到花卉园艺基地打零工,晚上赶着养羊。2018年,扶贫工作队帮助她家建起了三层楼房,领到危房改造补贴1.5万元。俞新春患了宫颈癌,妇联送来“两癌”救助金1万元。这年俞新春被评为自主脱贫先进典型。她喜洋洋地算了一笔账,去年种田收入1500元,花卉基地打工1.6万元,儿子务工3万元,全年收入6.36万元。今年也信心满满:再养40只羊,3只猪,种8亩地,加上儿子打工,脱贫了还要发家致富呢。聊到这一切,俞新春感激涕零,拉着夏队长的手说:“日子越过越好,我忘不了恩人您啦。”
蔬菜,“住”上了房子
接下来,夏书记带我们参观蔬菜基地。但见透明的塑料大棚是给蔬菜造的房子,里面辣椒、茄子、番茄、丝瓜、黄瓜……挂满枝头,几个村民正在摘蔬菜。“绿色有机无污染,喝山泉水,吃有机肥,蔬菜口感好,质地优,口碑好,专供温泉市场。”基地负责人张建平说,当初工作队瞅准大棚蔬菜短平快产业,采取“合作社+农户”,成立金鸡山村建业蔬菜瓜果水产养殖合作社。2016年已完成土地流转和翻耕平整;村委会负责组织完成沟、渠、路配套设施建设。
49岁的贫困户张建华出资25万元承包了合作社,基地73亩,钢架大棚29个面积21亩,村委会以基础设施投入资金48.8万元入股,每年分红,实现村集体收入3万元。有10多人在此务工,男工100元/天,女工70元/天,带动贫困户6户7人脱贫,年收入15万元。今年蔬菜基地没被疫情所困,反而订单不断,主销义丰大市场。建平十分大义,年利润微薄,也要付清务工的工资,“村民不打牌了,都有事做了,风气好了,为乡亲们创造就业机会,我值!”建平乐呵呵地说。贫困户郭先菊在此打工尝到了甜头。她丈夫去世,只有一个残疾儿子,靠种口粮维持生计。村里给申请了低保,却依然拮据。后来到大棚务工,一年可赚近7000元,已经脱贫。
金鸡山飞出“金凤凰”
我们最后一站来到下张温氏养鸡合作社。这里群峰叠嶂,山环水绕,鸡鸣声不绝于耳。鸡舍干干净净,无一点异味。对有劳动能力,而无能力自身发展产业的贫困户,工作队千方百计采取产业带动方式帮扶。工作队想到了养鸡在金鸡山上筑巢,带动一方致富。2016年向上级争取扶贫资金28.8万元,由村民张许来牵头,建立金鸡山村下张温氏养鸡合作社,占地5亩,大棚面积2400平方米,近3万只鸡,有“817”鸡、麻鸡、五黑鸡多个品种。每年出栏3至4批,近10万只,纯利润达10万元,带动51户197人脱贫致富。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与贫困户签订养殖协议,2户贫困户在养鸡厂务工,49户全部参加分红。连续5年,每年最低分红1000元。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出资20万元,完成了0.7公里路面硬化,大大节省了运输成本。为了确保环境优势,工作队争取资金2万元为合作社建了化粪池和生禽处理池。 我把文稿发张许来核对,他凌晨5点发来话:正在下大雨,我3点巡查鸡棚,雨水打湿鸡舍,只能把湿草全部拖出来,重新换干谷壳,一直忙到天亮。
往往,天刚蒙蒙亮,人们还在酣睡,张许来就已经将鸡舍巡视了一遍。大雪,用热水供暖,外面零下4度,鸡舍最高可达20度;大暑,用风机、水帘降温,外面38度,里面最高30度。多年来,总是这样认真地对待这份事业。我见到这位深山里的养鸡倌时,感受最多的是他致富路上所包含的汗水与艰辛。张许来介绍,当初,他带着省吃俭用的积蓄来到金鸡山,与几个合伙人,“那会儿很艰辛,起早贪黑,合伙人后来都没做了,就靠我们夫妇二人,为了孩子和家庭,只有坚持下去。”他们一家原来住城区,因为养鸡需专人经营管理,夫妇二人就不畏严寒酷暑长年守在山上。“我养殖的鸡,是大山里飞出去的金凤凰。今天取得的成功,离不开党的好政策,离不开脱贫攻坚工作队的支持。”张许来无比感慨。今年疫情以来,因不能外出,不能出售活禽,正月十三,张许来不得不埋了2万只鸡。工作队千方百计联系温氏集团,补偿了一部分。不过,现已走上正轨,肉鸡价格有所波动,好在温氏公司统一收购不愁销路。张许来夫妇吃苦耐劳一拼就是5年,天道酬勤,张许来被选为咸安区五届人大代表,6月21日,参加区人大代表会议,事迹上了市电视台、楚天都市报等。“工作队给了我坚持的信心,深山老林不可怕,困难不可怕。我还要继续养殖,把鸡当‘凤凰’养,像对宝贝一样细心呵护。自己致富还要带动更多贫困户增收。山旮旯里筑凤巢,引得‘凤凰’来。”张许来充满信心。
大山里的坚守
正当我和夏书记畅谈时,突然一股殷红的鲜血从夏书记鼻腔流出,滴在夏书记沾满泥土的鞋上。我惊愕不知所措。只见夏书记头一仰,捂住鼻子,好一会才止住血。夏书记到自来水管里洗了洗,又若无其事地和我们交谈,一上午马不停蹄地带我们各处采访,似乎没发生什么。正值闰四月,大山里还是清凉的,他的沙鼻子却也习惯性的出血。这时,我才仔细打量眼前这位农民式的驻队干部,不太修边幅的花发,一件T恤衫,一双解放鞋,除了一副时戴时不戴的近视眼镜,已活脱脱一副农民模样。或许,这是夏书记和农民打成一片亲近来的,长期与贫困户唠嗑来的,长期走村串户来的,长期骑摩托来的。五年的驻队生活,夏书记早已把这当成家。夏书记不会开车,把家里的摩托骑来了就放在金鸡山,每周回家搭班车往返一趟。偶尔坐坐同事的公务车。
今年的疫情,以夏书记带头的驻村工作队三位干部,从大年初二起,在这里摸爬滚打,三人三班倒,一战就是三月余,家门未踏。没有防护衣,他们小心翼翼,做好自我防控;没有护目镜,他们自控隔离,做好个人卫生;没有后勤保障,他们自带盘缠,方便面允饥;夙夜在公,白天下乡量体温,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和要求,晚上在防控点坚守值班,防止外来人员流动。疫情封山封城了,贫困户成了工作队的心头事。他们挨家挨户摸底调查,安排公益岗位为贫困户增加收入。组织防控物资配送工作队,为村民配送日常用品。疫情阻挡了交通,却阻挡不了自然资源和规划局38名帮扶干部与贫困户的心连心,打电话,聊微信、QQ,一一对接,了解帮扶对象生活状况,及时解决贫困户的需求。疫情以来,网上结对66人次,帮扶热火朝天。就业扶贫是扶贫工作的重头戏。疫情防控期间联合大幕乡政府网上召开招聘大会,提供450个岗位供贫困户就业;开展了点对点服务,为外出打工贫困户222人复工复产提供服务;安排不能外出务工贫困户50人,在家就近打零工;提供公益性岗位18人到岗,确保贫困户增加收入。金鸡山的凤巢丰盈了,夏书记消瘦了,花发愈加白了,近视眼镜摘不掉了,退休倒计时还有半年,却依然不遗余力、精神矍铄地坚守在金鸡山上。我想,金鸡山有这样泡到田间地头的“农民”干部,有这样扎进群众堆里的勤务员,不致富都难。驻村工作队把梦想带进金鸡山,把富裕筑满巢,凤凰也会羡慕呀,凤凰会飞翔到这个神仙般的地方。(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杨华,女,湖北通城人。湖北咸宁税务干部。湖北省作协会员、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咸宁市诗歌学会理事。《乡土作家》平台副主编。作品涉猎散文、小小说、诗歌、报告文学、新闻报道。多次获国家、省、市级文学奖。作品发表于《中国税务报》《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长江文艺》《楚天风纪》《网络作家》《咸宁日报》《九头鸟》等。
编辑:陈妮娜
请输入验证码